华:谁才是明末屠杀四川的真凶?
明末清初的四川堪称华夏浩劫的缩影。这片曾拥有三四千万人口的“天府之国”,在连年兵燹中凋零至康熙初年仅存数万余人。
人口断崖式锐减的背后,清廷主导的史书将罪责悉数推予张献忠,但细究时间线与历史细节,真相远非如此简单。
张献忠死于顺治三年(1646年),而四川人口低谷却出现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其间相隔三十余年。若真如清史所述,张献忠早已“屠尽川人”,则其死后豪格率数万清军入川时本应长驱直入。然而事实截然相反:大西军撤离后,四川军阀杨展竟能集结足够兵力大败豪格。
这位皇太极长子乃清军名将,曾横扫蒙古、决胜松锦战场,击败他所需的后勤保障与兵员规模绝非“空城”所能支撑。更关键的是,杨展治下区域不仅粮草充足,还接收了数百万难民——仅赈济粮食即耗百万石。
按每人三斗粮的生存底线计算,川西、川北逃往川南的难民已超三百万。倘若张献忠真已灭绝人口,何来如此规模的流民?
清廷委任的四川巡抚李国英在顺治五年(1648年)的奏报更揭露实情:“肃王凯旋后,余孽蜂起,无地无贼”、“全川皆贼,燎原难遏”。若川人真被张献忠屠戮殆尽,这些遍地的抗清义军又从何而生?
更具讽刺的是,当张献忠旧部孙可望于1650年代反攻四川时,黄宗羲在
《永历纪年》中记载:“蜀人闻大军至,多响应”。黄宗羲作为敌视农民军的东林党人,竟记录蜀民主动迎接大西军,恰恰证明川民对清军的憎恶远超张献忠——即便后者确有暴行,其规模与清军相比亦不可同日而语。
所谓“张献忠屠蜀”的史料,实则漏洞百出。支持此说的文献可分为三类:
其一为明朝宗室、官僚后裔的记述。他们确实遭张献忠针对性清洗,但作为被镇压的既得利益者,其记录难免掺杂夸张与仇恨。
其二为清修史书,如《绥寇纪略》经清人邹漪篡改半数内容;《明史》编纂者毛奇龄更像小说家,其《后鉴录》称张献忠杀人超六亿,荒诞不经。
其三为传教士文献,核心来源安文思的《暴行记》成书于他被清廷酷刑折磨后,为讨好康熙而作,可信度存疑。
考古发现进一步颠覆传统叙事。
1980年代广汉出土的“大西骁骑营禁约碑”,明确刻有张献忠军令:禁止士兵劫掠民财、强占民房,违者斩首。此碑位于大西政权核心区,直接驳斥“嗜杀魔王”的污名。
反观清军行径,刑科给事中陈调元揭帖中记载清军镇压时“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全城俱歼,或杀男留妇”。更令人发指的是,清军占领成都后,竟将城内仅存的千余百姓屠戮殆尽——这种“撤退必屠城”的暴行,与张献忠约束军队的禁约碑形成刺眼对比。
深层剖析可见,四川人口灭绝的主因是清军持续三十余年的系统性剿杀。从顺治三年豪格入川,到康熙三年镇压夔东十三家时“扫穴无遗类”,再到三藩之乱时期拉锯战,清军三次大规模屠川共约五百四十万人。
连年战乱更引发饥荒瘟疫,最终导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而清廷为掩盖罪行,通过文字狱篡改史料,将罪名转嫁张献忠。
当禁约碑的刻痕穿透史书谎言,当三百万难民的存在戳破“空省”谎言,这段被抹黑的历史终得昭雪:真正的主凶,是制造了“千里无烟”却将血债推予他人的满清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