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聚变技术和稀土产业战略规划
随着聚变技术突破的时间窗口临近,稀土已经是现在和未来最稀缺的资源。
提前布局聚变技术与稀土产业需构建 “技术突破 - 资源掌控 - 循环再生 - 全球协作” 的四维战略体系,结合当前技术迭代速度与地缘博弈态势,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技术突破:抢占聚变核心技术制高点
磁约束与惯性约束双轨并行
磁约束领域:重点突破高温超导磁体技术。中国南科大研发的镍基超导新材料已实现 - 196℃临界温度,较传统铌钛合金提升 30%,预计 2035 年可替代 20% 的铌钛需求。同步推进铁基超导体量产,日本东京大学的 100 米级带材生产线成本较铌钛低 40%,可用于中小型聚变堆。
惯性约束领域:聚焦激光聚变技术迭代。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光纤激光器已实现同等能量输出,镱用量减少 80%,需加速商业化应用。中国应在神光装置基础上,开发更高功率密度的固态激光系统。
关键材料替代研发
中子倍增材料:中科院开发的铍 - 碳化硅复合材料通过 ITER 测试,铍用量降低 50%,抗辐照性能提升 30%,可优先应用于示范堆。
稀土功能替代:XM钨业的低重稀土扩散技术使钕铁硼磁体镝用量减少 20%,成本下降 15%,已送样特斯拉等人形机器人企业,需同步迁移至聚变堆磁体生产。
工程化验证加速
中国 BEST 装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2027 年建成后,需在 2030 年实现发电演示,验证氘氚燃烧等离子体稳定运行,为后续工程示范堆提供数据支撑。
美国 SPARC 装置计划 2030 年代初成为首个商业设施,中国需同步推进 CFETR 工程示范堆建设,确保 2035 年建成并验证能量净增益。
二、资源掌控:构建多元韧性供应链
全球资源布局
稀土开采多元化:加速开发巴西铍矿(全球储量 22%)、澳大利亚独居石矿(轻稀土)和沙特稀土项目(美资合作),目标 2030 年非中国供应占比提升至 40%。中国与东盟的 “聚变 - 基建” 协议可复制至老挝、越南,以技术输出换取稀土开采权。
战略金属储备:建立 “聚变关键材料战略储备库”,涵盖稀土、铍、钨等 12 种材料,储备量需满足国内 3 年需求。青岛储备库已建成,需同步在缅甸皎漂港设立中转枢纽,规避马六甲海峡风险。
生产端垂直整合
美国 MP Materials 与沙特 Ma’aden 合作建设 “开采 - 分离 - 磁体” 全产业链,计划 2030 年实现年产能 5 万吨稀土精矿,需警惕其对中东市场的垄断。中国应通过《稀土管理条例》强化全流程管控,建立产品追溯系统,确保出口稀土的可追溯性。
推动国内企业如安泰科技、厦门钨业参与国际项目。安泰中科作为全球首家批量生产钨铜偏滤器的企业,需扩大产能以满足 ITER 及各国示范堆需求。
物流通道保障
中欧班列新增 “稀土专列”,将包头稀土直运德国卡尔斯鲁厄聚变研究中心,运输时效缩短至 12 天,较海运快 3 倍。同步优化中老铁路稀土运输线路,提升东南亚资源回运效率。
三、循环再生:破解资源稀缺的终极方案
全生命周期管理
包头稀土研究院的混合稀土精矿清洁冶炼技术使放射性废渣减少 85%,氟、磷回收率超 90%,吨 REO 能耗降低 70%,需在 2000 吨 / 年示范工程基础上推广至全球聚变堆退役处理。
合肥钢研稀土永磁材料研究院与安泰科技合作,将科研成果优先转化为量产技术,提升稀土永磁材料性能并降低损耗。
退役材料高效回收
中国建成全球首个聚变堆退役处理示范中心,采用高温熔融 - 电化学分离技术,从报废超导磁体中回收钕、镝纯度达 99.99%,成本较原生开采低 30%。预计 2040 年全球聚变堆退役材料回收市场规模达 500 亿美元,需提前布局技术专利与设备出口。
赣州稀土产业园的 “采矿 - 冶炼 - 回收” 闭环模式可复制至聚变堆周边,如美国 CFS 公司计划在 SPARC 装置旁建设稀土回收工厂,中国需同步推动类似产业集群建设。
工业共生网络构建
推动聚变堆项目与稀土加工企业协同布局。例如,在 BEST 装置周边引入稀土分离厂,将上游含氟废酸作为下游氟化物生产原料,年节约氟资源 1.2 万吨。
四、全球协作:平衡竞争与规则制定
国际标准主导
中国需推动 IAEA 将稀土纳入《世界聚变展望》保障条款,要求示范堆项目配套区域矿产储备中心,确保技术输出与资源供应挂钩。与欧盟联合制定《聚变稀土供应链行为准则》,规范开采标准和贸易规则,削弱美国主导的 “稀土联盟” 影响力。
技术扩散管控
建立类似《核不扩散条约》的 “聚变稀土技术管控框架”,限制高温超导磁体、激光晶体等核心技术出口至非《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中美欧已启动三方对话协商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中国需在谈判中争取更大话语权。
多边合作机制
依托 “一带一路” 框架设立 “聚变技术合作基金”,优先支持沿线国家聚变项目。截至 2025 年,该基金已投资东南亚 5 个示范项目,带动中国设备出口超 20 亿美元,需扩大投资规模并强化技术标准输出。
参与韩国主导的 ITER 中性粒子束储存床项目,深化在燃料循环领域的技术合作,同时通过英日合作案例(如 Tokamak Energy 与 Furukawa Electric 的高温超导磁体联合生产),探索多元化国际协作模式。
五、风险防控:应对供应链与技术颠覆
地缘政治预案
若台海局势升级导致中国稀土出口中断,需启动与蒙古的 “草原通道” 计划,通过中俄铁路运输蒙古稀土,预计可维持 6 个月应急供应。同步加速开发挪威海底稀土矿(储量约 200 万吨),降低对陆地资源的依赖。
针对美国与沙特的稀土联盟,中国可联合俄罗斯、巴西等资源大国建立 “稀土战略对话机制”,通过产能协调与价格同盟对冲西方压力。
技术替代风险
密切跟踪冷核聚变等颠覆性技术进展,若其实现商业化,当前稀土需求结构将重构。需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支持多路径技术探索,避免单一技术路线依赖。例如,日本在 KSTAR 装置上的中性粒子束加热技术已实现 1 亿度等离子体稳定运行,需关注其技术衍生应用。
价格波动应对
中国通过稀土储备调节市场,当镨钕价格超过 80 万元 / 吨时启动储备投放,低于 40 万元 / 吨时收储。美国建立的 “稀土价格下限协议”(MP Materials 承诺以 110 美元 / 公斤供应镨钕)可作为参考,中国需同步完善价格预警与调控机制。
六、政策与投资协同
国内政策支持
加大对高温超导、激光聚变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补贴,参考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聚变材料企业给予税收抵免。例如,安泰科技的聚变堆部件研发可享受 15% 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推动《稀土管理条例》与聚变产业政策衔接,明确稀土资源优先保障聚变项目需求,对参与聚变材料研发的企业给予出口配额倾斜。
国际资本运作
引导主权基金参与海外稀土项目。例如,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可入股巴西铍矿开发,同时通过丝路基金与沙特 PIF 合作,参与其稀土全产业链建设,实现技术输出与资源获取的双重目标。
支持国内企业跨境并购。厦门钨业可收购澳大利亚黑斯廷斯金属公司的 Yangibana 稀土项目,快速获取优质资源与技术。
聚变技术与稀土产业的战略布局需以 “技术自主化、资源多元化、循环规模化、规则国际化” 为核心,在 2025-2035 年的关键窗口期,通过 “五年技术攻坚、十年产业整合、二十年全球治理” 的分阶段实施,构建具有韧性的产业生态。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与政策调控能力,需在高温超导材料、稀土回收技术、国际标准制定三大领域建立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同时通过 “技术换资源” 模式巩固与资源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最终在核聚变时代的全球能源权力重构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