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国产剧,纯纯把观众当日本人整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抗战剧又要火了。

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批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将浮出水面。

除了要重播的《亮剑》《悬崖》《闯关东》等经典剧集。

另有一批抗战新作也将陆续亮相。

500

但有意思的是——

一方面大批的抗战剧集蓄势待发,而另一方面,在短剧领域,抗战剧却惹来了不小的风波。

以至于急得广电总局发文批评:

#杜绝微短剧抗战“神剧”。

500

500

似乎一不留神,“抗战神剧”卷土重来。

为什么这么多年了,“抗战神剧”还是屡见不鲜?

为什么抗战剧很容易拍成神剧?

今天Sir就来聊聊,“神剧”的诱惑,到底有多大。

01

“抗战神剧”名场面大赏

提起抗战神剧,你想到的是什么?

一方面,是土法炼钢——

小嘴吐针、手撕鬼子、包子藏雷……

500

500

500

另一方面,是过于超前时代——

夜视仪、韩国摩托车、红外线警报器、永远打不完的子弹……

500

总而言之,就是以极夸张的情节,脸谱化的角色,扭曲的历史背景,制造出的过度娱乐化产品。

曾经,这样的剧集火爆一时,铺天盖地,直至被几度批评后才消停下来。

而如今,它又卷土重来,打入了短剧市场。

前两天,Sir就看了部抗战短剧。

发现现在的抗战短剧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解决”了扭曲历史的问题。

它开始“改变”历史。

故事是说,一位退伍兵男主穿越回1944年的东北。

好巧不巧,他穿了防弹衣,开了大卡车,以及拉了一车的泡面矿泉水。

全是外挂。

没错,它“改变”历史的法宝,正是流行的“穿越”。

可是吧,如果“穿”得好,倒也罢了。

它反而只是继承了“抗战神剧”的糟粕,把“胡编乱造”这四个字写在了脑门上。

比如,为了鼓舞士气,他掏出手机,播放了一段日本投降的画面。

宛如开了超前点播。

500

比如,到了准备实战阶段,他更是大露一手,掏出了无、人、机。

Sir就跟周围的群众一样,眼里满是惊讶和疑惑:

这……也行?

500

原以为,这好歹是一场高科技的对决。

没成想,赢得胜利依然靠“神剧三板斧”——

敌方降智,主角光环,和机械降神。

日本军官主动送装备:我很欣赏你,我们打一架。

开挂大男主逢凶化吉:打得死我的,都没有在打我。

突然出现的场外救兵:救了一批人,正好都是军人。

500

500

这是打仗吗?这是抗战吗?

这是打着抗战的名号,玩着过家家的游戏。

仿佛是摁着观众的智商,在地上反复摩擦——

500

别以为只有这一部抗战短剧这么离谱。

其他同类也不遑多让。

有的短剧,配上五毛特效后。

所谓的战争场面,令人生不出一丝畏惧,只觉得荒谬离谱。

500

苦难成了玩笑,悲剧成了闹剧。

更有甚者。

披着抗战的皮,还要玩擦边笑料。

500

虎狼之词,借着“日本人”的嘴,倒出龌龊心思。

500

当然,Sir也知道这样的问题,也并不是今日才出现的。

它有历史渊源。

现在的所谓抗战短“神剧”,也不过是在“照猫画猫”。

它们临摹的,是不少抗战长剧惯循的模样——

失真的服化道。

2014年的《向着炮火前进》,是吴奇隆的背头、皮衣与机车。

2020年的《雷霆战将》,是八路军在西式小别墅发号施令。

500

500

擦边的软色情。

2013年的《枪花》,是色气满满的迷人女特工。

2024年的《铁血女枪手》,是街上换出一套红色透视装。

500

500

开挂的个人英雄和技能。

2010年的《抗日奇侠》,人手一个外挂大招,冷傲击退日军。

今年的《潜渊》,一颗子弹,一瓶油灯,能秒杀了三个日本人。

500

说白了——

抗战神剧,其实从未远离过我们。

它不是死灰复燃。

而是一直生生不息。

02

“杀不死”的抗战神剧

为什么抗战神剧源源不断?

要知道,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挨批评了。

可吊诡的是,它一边被封杀——

早在2013年,央视把它痛批了一番;

到了2020年,它再一次遭到了点名。

500

500

另一边不断开拍、上架、重播——

500

500

500

500

这令人纳闷,怎么用影视圈最大的处罚力度,“下架”,也阻止不了它源源不断地出现?

到底是为什么?

Sir想来想去,觉得它最大的诱惑是,虽然雷人,但安全。

背靠着最正的主旋律,杀着广大群众最痛恨的外敌。

这种天然的政治正确,为它轻松地获得放行许可证。

而与此同时。

制作方嘴上是主义,心里是生意。

抗战神剧的爆火,有一个时间节点:

2010年,《抗日奇侠》播出并走红。

虽然差评如潮,但收视率蹭蹭上涨,长期霸榜各大卫视,最高收视率一度高达16.8%。

500

让本来瓶颈的抗战剧市场,看到了一条崭新的出路——

原来可以不拼“精”,而拼“雷”、拼“爽”。

有钱赚,有收视率,便有人一窝蜂涌上……

在那之后,抗战神剧如雨后竹笋般冒出,大批量涌入市场。

抗战剧,也不再是真实地还原历史。

反而成为了内娱粗制滥造的一面镜子:

时装秀、恋爱戏、神侠片、大爽文……

500

观众对此,也并不是没有诟病过。

当时,CCTV还专门组织过讨论,“‘抗日剧’可以这么拍?”

非常直接明了地指出抗战神剧的性质:

在这些抗日剧中

历史的真相与当下的真实已经被娱乐得无影无踪

这绝非爱国主义,而是愚民主义

这种泛滥和幼稚化倾向

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影响是很恶劣的

500

但到了今天,大众不一定能听得进这些话。

舆论的风向,拐了一个180°的弯:

只要杀鬼子,便是好抗战;只要能爽了,便是好作品。

即使违背史实,即使不讲逻辑,即使忽视苦痛。

500

比如。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抗日奇侠》的评分上涨。

起因是体育赛场上国家队的连连失利,大众对主办方日本大为光火。

于是一群人涌进了豆瓣,在《抗日奇侠》下刷起五星,发动“抗日运动”,发泄自己的“抗日情绪”:

撕!给我对半撕!鬼子就是要被撕

手撕鬼子有什么不合理的,我也要去撕碎

抗日神剧就该这么拍!下次我们不仅对半撕,该给他撕成烟花

500

500

事态愈演愈烈。

从“狂刷五星”,到“打一星的是二鬼子”。

原本用来评价艺术水平的一星与五星,成了党同伐异的敌我阵营。

在如此“抗日激情”下。

《抗日奇侠》的评分狂飙,从3.6一夜飙到了6.7。

500

500

这些发言的背后。

是愈发膨胀的民族情绪,更是愈发肆意的娱乐精神。

这些观众,是把抗战剧,当成喜剧来看。

或许,日本人的定义,更能凸出抗战神剧的核心:

爱国喜剧。

出自一本日本人写的,抗日神剧研究专著,《抗日神剧大百科》

500

同样是看抗日神剧。

他们看到漏洞百出的情节,觉得是一出出特别的喜剧:

出发点并不是将这些抗日神剧视为反日宣传,而是作为一种搞笑的高度幽默。

我们看到手撕鬼子、裤裆藏雷,也笑得乐不可支:

在低智的剧情中,满足了爱国的豪情;在廉价的娱乐中,充当了一回救国的英雄。

然后,喜笑颜开,大呼痛快。

抗战神剧的屡禁不止,是上游创作与下游观众的默契共谋。

但,真的能笑吗?

我们真的该笑吗?

Sir总是想起《鬼子来了》的最后一幕。

看到马大三面临死刑。

一对鼓书艺人商量着:

这故事多好啊!

好故事!

回去咱写个拿人的段子

500

周遭的观众,趴在高处,嬉笑地围观着。

看着堂上的司令,唾沫横飞,他们大笑。

看到有猪闯进来,扰乱秩序,他们大笑。

看到马大三人头落地,他们依然在大笑。

500

真正的英雄。

他们将热血与生命交托给无声的历史。

如今,我们不仅没有聆听他们的心声。

反而用笑声,一次次掩盖住他们的呜咽。

03

消失的真·抗战神剧

当然,对于Sir来说,抗战神剧,最“神”的地方。

也不在于“一眼假”的服装、道具和情节。

而是在于它的底层逻辑,完全是一套虚假的谎言。

它们炮制了一套娱乐化的英雄叙事——

我方,总有奇侠高手;

敌方,总会仓皇逃亡;

胜利,总归是我们的;

牺牲,也是黎明前的暴风雨。

500

这其实是最可怕的地方。

因为,若是历史事实如此。

那么我们解释不了——

他们那么差劲那什么要打八年呢

这种游戏化拍法

你以为你是在丑化鬼子

实际上是对自己和灾难的极其不尊重

500

所以没错,抗战神剧之所以泛滥,往往是因为我们始终不愿意诚实地面对历史——

穷困、落后、无知、愚昧、害怕、恐惧、无能、涣散……的真实历史。

有人性的光辉,也会有人性的丑陋。

是“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会被打成那样?”

也是“为什么会被打成那样,我们也还在。”

在抗战神剧里,这些通通被站不住脚的爽文套路所替代。

我们用娱乐来淡化战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

用扭曲历史来满足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可悲的是,这样的剧集,还有不少人为此拍手叫好。

听得叫人害怕,更叫人担忧——

现在的孩子,真的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吗?

会不会以为,只要“我”举起武器,对方就会乖乖投降?

500

要知道,真正的抗战“神”剧,并不是让人爽,而是让人痛苦的。

因为它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面直视历史的惨痛。

不得不提,豆瓣9.6分的《我的团长我的团》。

痛得连演员自己,都难以承担的重量。

比如,主演之一段奕宏。

在拍摄的中途,他产生了生理性厌恶,一坐上摄制组的车,就开始头晕、恶心。

他说,“每天都能亲眼看见每一个生命瞬间地消失掉,亲眼看见满脸是血,救我、救我。我不想把生命交代在一部戏上。”

透过角色,透过拍摄,他看到的,是曾经活生生的人,与他们挣扎的灵魂。

这一群人,在历史上,叫“远征军”。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多次击退日军,收复大量失地。

但《团长》所着眼的,不是宏大的胜利叙事,而是小人物的切身悲鸣。

胜利之下,是活人的血肉。

500

失败的背后,也是活人的血肉。

是一群溃散的败兵,丢了魂魄,行尸走肉。

500

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拿着枪支砍坦克的奋不顾身,与螳臂当车。

500

也是在敌人围攻的时候,一群溃兵的仓皇而逃,节节败退。

500

这,灭自己志气,长他人威风?

可真实的战争,便是如此惨状。

这样的画面,它不是要点燃观众内心的豪情,而是唤起对生命的悲悯与尊重。

《团长》的编剧兰晓龙和康洪雷,在松山战役发生地,发现了一座墓碑。

这块2平米见方的墓碑下,埋了八千多人。

在八年抗战中,这还只是沧海一粟。

只是我们常听激昂的战歌。

却忘了它是吃人命的魔鬼。

连“活着”,都是一种奢望。

500

可是啊,如今的抗战神剧,没有了这股勇气。

就连我们观众和媒体,也时常在真实的残酷面前,露了怯、失了胆。

还记得当时《团长》播出,有媒体给它列出了一宗“罪状”:

画面阴暗,精神沉闷。

500

当时,是2009年。

隔了一年,《抗日奇侠》新鲜出炉。

足够的艳丽。

足够的亢奋。

也让人离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战争,越来越远了。

当然,我们可以娱乐。

就像《智取威虎山》,我们也能看到漫画打斗,看到子弹时间。

但我们拒绝“谎言”。

如果连这样假大空爽的“神金剧”都要被“平反”,都要被说成“致敬”。

那么我也敢说——

这样的“致敬”,或许才是对先烈们的真正不敬。

5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