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单背后,美团的即时零售护城河有多深?

500

作者 | 碾转转

编辑 | 早参君

这个七月,酷暑难耐,但比天气更热的,是互联网巨头们在即时零售战场上的贴身肉搏。

当消费者动动手指,半小时内就能收到从早餐咖啡到深夜退烧药的“万物”时,这个战场早已不是简单的“送外卖”游戏,而是升级为线上零售的“超级入口”争夺战。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被重塑,“半小时达”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95后愿意为即时配送的便利买单。

 看似零碎的即时需求,正堆积出一个惊人的市场——预测到2030年,即时零售规模将冲破2万亿元。在这片热土上,7月12日美团即时零售单日订单量冲上了一个历史性的高点:1.5亿单。

 这个数字足够闪亮,但它的内核更值得深究:这1.5亿单是昙花一现的补贴狂欢,还是坚实护城河的自然流淌?美团凭什么能扛住这波订单洪峰?在监管叫停“烧钱大战”的后补贴时代,它的城墙又能否经得起冲刷?

01

1.5亿单的真相:健康肌理>虚假繁荣

 表面的繁荣易得,内里的健康难求。

1.5亿这个数字固然震撼,但拆解其背后的支撑系统,才能判断这是否是可持续的。美团这次的数据,指向了一个关键词:健康增长。这不是靠大水漫灌式的补贴催生的虚假繁荣,而是建立在“高刚需占比、高履约确定性”两根支柱之上的需求释放。

首先,订单结构显露出“刚需本色”。1.5亿单中,餐饮类等订单超过1亿份,这些是用户解决“吃饭”问题的真实刚需。这说明用户打开美团,主要是为了解决“肚子饿”的核心痛点,而不是被“0元奶茶”、“1分钱咖啡”这类噱头短暂诱惑。补贴确实能在特定节点制造流量高峰,但它造不出日均稳定过亿份热饭热菜的真实复购率。

这就像盖房子,刚需订单是地基,地基不稳,楼盖得再快再高也危险。美团这1亿多份刚需订单,就是它生意最稳固的基石。

500

图片来源:知乎

另外,1.5亿订单对运力网络的稳定性也提出很高要求,也是一个足以压垮很多系统的压力测试。如此巨大的增量冲击下,美团配送体系并没有崩盘:99%的订单准时送达,平均配送时长稳定在34分钟左右。

这背后离不开资源投入和技术支撑。

相较于6月5日,7月5日美团骑手日单量增长33%,日收入增长111%。6月份,全国范围内众包高频骑手平均月收入近万元,超过40万众包骑手日收入超500元。据媒体报道,在平台补贴下,部分订单骑手的配送收入已高于顾客实付餐费。

除了高峰期的重额补贴,美团在骑手端进行了相当多的投入,比如全额报销的置装费、建设的“骑手之家”解决休息、充电、饮水等实际问题。这些举措的本质,就是“用合理甚至优渥的人力成本,换取极端峰值下的履约确定性”。

道理很简单,只有让骑手在订单洪峰时也能获得体面且有吸引力的回报,他们才愿意顶着酷暑严寒,保证配送网络的毛细血管畅通无阻。订单暴增时配送体验不崩盘,平台才有资格谈用户忠诚度和服务品质。

支撑配送不崩盘的,还有看不见的“技术骨架”。

庞大的骑手基数和覆盖密度可以说是美团的“硬件基础”,而智能调度系统就是“软件基础”。它就像一个超级大脑,能实时处理海量订单、骑手位置、路况信息、商家出餐速度等数据,进行毫秒级的动态优化和运力调配,保持配送网络的稳定性。

500

图片来源:知乎

补贴可以短暂地买来流量,但买不来在极限压力下依然能保持稳定的系统性能力。1.5亿订单平稳落地的背后,是美团在物流科技、算法能力、运营经验上内功。这并非简单的数字狂欢,更像是一次对美团即时零售业务“健康肌理”的压力体检。

当然了,订单的洪峰终会过去。美团更深层的护城河,在于其精心构建的战略生态布局。

02

战略生态——“双轮驱动”如何加固护城河?

护城河不是一日挖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精准的生态位卡位,一锹一铲构筑起来的坚实壁垒。

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战略,跳出了早期“送外卖”的单薄逻辑,进化为一套复杂的组合拳。其核心打法,就是“平台模式(美团闪购)轻资产撬动海量供给”与“自营模式(小象超市)重投入攻克生鲜堡垒”的双轨并行,共同构筑一个难以被轻易复制的生态。

先说美团闪购,这是美团生态扩张的轻骑兵,能够轻装上阵、激活“云货架”。

它的逻辑非常清晰:线下数百万实体店拥有丰富的商品库存,但受限于物理位置和客流。美团则拥有巨大的线上流量入口和高效的即时配送网络。两者一结合,化学反应就产生了——线下门店的库存瞬间变成了美团平台上的“云货架”,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像点外卖一样购买这些商品,享受“30分钟达”的极致便利。

500

图片来源:知乎

对美团而言,这种模式几乎是“轻资产”的典范,不需要承担高昂的库存成本和仓储租金,主要提供的是平台、流量和配送服务,按交易抽佣或收取配送费,风险比较低。对线下商家而言,则是盘活了原本可能闲置的库存,开辟了全新的增量销售渠道,尤其是在非餐时段,提升了门店坪效和人效。

于是,消费者心智正在被逐渐改变——美团不再只是“点吃的”地方,而是可以满足“即时买万物”需求的入口。这种“本地供给+即时配送”的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零售效率的一次重构。

与美团闪购的“轻”形成对比的,是小象超市(原美团买菜)在生鲜这个即时零售的核心进行的“重”投入。

生鲜品类高频、刚需,但损耗高、供应链极其复杂、对时效和冷链要求严苛。美团在入局后,选择了最“重”的模式——自营的小象超市。其自建庞大的冷链物流体系,从源头直控超过200个核心农产品基地,以确保品质和稳定供应,同时建设遍布核心城市的前置仓网络(目前已突破1000家),通过区域加密形成网络效应和配送效率。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苦活、累活、脏活,投入巨大、见效慢,但恰恰是这些“重”投入,才能在高损耗、高要求的生鲜品类上筑起真正的竞争壁垒。

“送菜”听起来门槛低,但要做到品质稳定、损耗可控、高效送达,背后需要的是毛细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细化运营能力,绝非靠补贴或轻模式可以短期复制。小象超市的千店规模和对核心供应链的掌控,是美团在生鲜即时零售领域深挖的一道关键“战壕”。

美团的即时零售生态,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轻重结合、平台与自营互补、线上线下融合”的复杂系统。闪购轻巧灵活,整合长尾供给;小象重仓投入,攻克核心品类。

不过,当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要求告别无序补贴时,这套生态体系能否在“后补贴时代”继续证明其优越性?

03

后补贴时代,美团的长期优势

监管的冷水,终于泼向了这场愈演愈烈的即时零售补贴大战。

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出手,约谈包括美团在内的主要平台,明确要求“规范促销、理性竞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紧随其后,直接呼吁即时零售行业“抵制补贴内卷”,直指低价恶性竞争带来的商品缩水、服务降级、商家利润被严重挤压、市场秩序混乱等顽疾。

信号再清晰不过:靠烧钱换增长、饮鸩止渴的无序价格战,该彻底刹车了。这盆冷水,对行业短期是阵痛,长期看未尝不是一次回归理性的契机。

补贴的潮水退去,用户忠诚度的沙滩上还剩下什么?答案直指核心:确定性。

用户最终会为即时零售的“确定性”买单。比如,当你急需一盒退烧药时,你知道它能在承诺的34分钟内送达门口;暴雨倾盆的深夜,你点一份宵夜,配送费没有坐地起价,骑手依然风雨无阻;就是无论订单量多大、天气多恶劣,服务品质依然稳定可靠。这些细微但关键的体验细节,构成了用户复购的核心驱动力,远比一时的“免配送费”或“大额满减”更具粘性。

从长远角度看,美团构建的核心壁垒正是由 “高密度高弹性的配送网络×丰富多元的全品类供给×深入人心的用户规模与心智”三者相加所炼成的“确定性体验”。

500

图片来源:极点商业

美团“34分钟送达”的用户心智标签,并非凭空而来,其根基在于一张覆盖全国、高密度的运力网络(超800万活跃骑手)和一个不断进化的智能调度大脑。1.5亿单的极限压力测试,证明了其稳定性和韧性。

配送网络的本质是重资产基建,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性,这使得率先达到高覆盖密度和高效率的平台,容易形成先发优势。这不是靠短期烧钱就能速成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淬炼。

其次,美团早已不是单纯的外卖APP,而是正在构建一个趋于全品类的本地生活版图。这个版图的核心逻辑是生态协同:高频、低毛利但引流能力极强的餐饮外卖,成为流量入口和用户习惯培养器。数码3C、医药健康等高毛利、空间更大的非餐品类,则成为重要的变现来源和利润池。 

更重要的是,这些品类共享着同一套高效的仓配基础设施,比如骑手网络、前置仓、调度系统等等。当餐饮订单的波谷时段,运力可以高效承接非餐订单,提升整体网络的“人效”和“坪效”。

同时,美团还在探索“闪电仓”等模式,整合品牌商的供应链资源,构建更高效的分布式仓储网络,进一步优化“送万物”的效率和成本。各个品类像精密的齿轮一样相互咬合、带动,驱动整个生态飞轮越转越快、效率越来越高。

用户心智与规模,以及习惯的迁移成本是最高阶的软性壁垒。

美团在2024年的交易用户数已突破7.7亿,这意味着其服务已覆盖了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口。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壁垒。

更深层次的护城河,在于用户心智的占领和习惯的养成。当用户习惯了“半小时解决一切即时需求”的便利,尤其是高频的餐饮服务培养出的“即时满足”本能后,这种依赖会形成强大的惯性。在紧急时刻(如深夜买药、临时买充电线),用户对履约确定性的需求会压倒对价格的敏感度。

改变一个消费者的习惯,成本是巨大的。

500

图片来源:极点商业

此外,庞大的用户规模产生海量的行为数据,又反哺平台的推荐算法,使其推送更精准、转化率更高,形成“更多用户→更精准推荐→更高复购率→吸引更多用户/商家”的自增强闭环。这种由规模效应和用户习惯共同构筑的软性壁垒,才是最坚固的。

04

结语

 即时零售这场盛宴的终局,早已注定不是补贴大战的零和游戏,而是围绕用户体验与运营效率展开的持久耐力赛。

美团创纪录的1.5亿单,是一次对其庞大生态协同能力的实战检验——从超过1亿单的餐饮刚需底盘,到闪购撬动的万物云货架,从小象重仓构建的生鲜堡垒,以及背后支撑这一切的百万骑手地网与智能调度中枢。

当监管的哨声吹响,叫停非理性的补贴内卷,平台真正的护城河才得以清晰显现:消费者最终渴望的,并不是是免费的奶茶或几分钱的咖啡,而是在深更半夜孩子突发高烧时,能在34分钟内确定送达门口的退烧药所代表的“安全感”与“确定性”。

 这场席卷行业的战争,客观上教育了市场,做大了即时零售的蛋糕,但也留下深刻的启示:烧钱或许能烧出一时的热闹,却烧不出可持续的护城河;唯有深耕用户体验、死磕运营效率、构建难以复制的生态协同,才是通向终局的唯一正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