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命粮”到“致富草”,这味“山野草药”凭什么撑起32亿产业?

在湖南安化,不仅有远近闻名的“安化黑茶”,还有一味“山野草药”正悄然崛起,成为当地又一张闪亮的“新名片”。这就是被誉为“冰碛岩上的仙草”——安化黄精。

安化是全国多花黄精种植最成功、面积最大的县,被誉为“中国多花黄精之乡”。安化黄精以12.6万亩的种植规模、32.1亿元的年产值,让黄精产业成为继安化黑茶之后县域经济的第二大支柱。

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这株山野间的寻常草药,才能成长为32亿的富民产业?这背后又暗藏了怎样的产业发展智慧?

从“救命粮”到“致富草”

在安化的历史记忆中,黄精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一直都是梅山先民充饥的重要食物,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黄精多次帮助人们度过饥荒,是真正的“救命粮”。但人们对它的开发,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自发、分散地原料采集和简单利用的状态。县志记载,1957年,全县仅收购黄精191担(约9.55吨),作为廉价药材流通。

500

“种黄精,得黄金。”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俗语,在当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早期,黄精因种植周期长(3-4年才能采收)、收益低,长期遭受冷落。即便进入21世纪后,虽然种植规模有所扩大,但整个产业仍处于“小而散”的初级阶段,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直到“加快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的政策春风吹来,安化黄精产业才迎来了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株长在6亿多年冰碛岩上的“仙草”,从当地一千余种中药里脱颖而出,成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首选,被列为“一县一特”支柱产业。安化黄精产业也正式进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的快速发展阶段。

500

政策红利释放让产业焕发新生。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种植,并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散户不再愁销路。2019年,“安化黄精”拿下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身价倍增。党员夏铁钢率先试种50亩,3年后收入超百万的成功案例,激发了村民们的种植热情。到2024年,安化黄精种植面积达12.6万亩,综合产值突破32.1亿元,带动12.8万农民增收。在广益社区、槎溪村等地,户均年增收超万元已不再是梦想。“以前饿得吃黄精,现在靠黄精盖新房。”这句乡间笑谈,成了产业蜕变的最佳注脚。

黄精从“救命粮“蜕变为“致富草”,让百姓们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但如何让这份甜蜜持续发酵,让这株“仙草”释放更大的能量?黄精产业又该如何突破局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些问题正在考验着安化人的智慧与远见。

打造“没有天花板”的黄精产业

众所周知,单纯依靠自然资源优势的初级农业,很容易触碰到产业的“天花板”,只有打破传统产业的束缚,让价值链不断延伸,产业的发展才不会有上限。

科技赋能是产业突破的关键。面对黄精生长周期长、种植效益低的难题,安化县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成功将组培育苗周期从2年缩短至4个月左右,大大降低了种植门槛。同时,通过对传统“九制黄精”工艺的现代化改良,在保留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倍、能耗降低40%的突破。这些技术创新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00

在深加工领域,安化黄精依托“药食同源”的特性优势,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深度挖掘其活性成分,实现了从传统中药材到现代健康产品的转型。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安化黄精产业目前已成功开发出涵盖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养生药膳、健康饮品、美容药妆等七大系列产品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不仅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矩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安化黄精茶”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安化黄精的卓越品质,更将这一区域品牌推向了国际舞台。冬奥会的聚光灯效应,让安化黄精的品牌影响力实现了从地方到全国、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式提升。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传统中药材通过现代化开发和品牌运作,完全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认可和青睐。

500

更值得关注的是,安化创新性地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通过将黄精产业与中医药康养、生态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万福山康养旅游线路等特色项目,形成了“药、食、健”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这种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让黄精产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局限,展现出无限可能。

从种植技术突破到产品创新,从单一产业到融合发展,安化黄精产业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传统农业同样可以突破“天花板”,实现可持续发展。

500

安化黄精的逆袭,绝非偶然。政策红利的精准扶持为产业筑基,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提质增效,而敏锐把握消费升级趋势的市场洞察力,则让这株深山“仙草”完成了从救命粮到养生爆品的完美蜕变。站在新的起点,这株“仙草”的故事仍在续写——它不仅是土地的馈赠,更是一个关于政策、科技与市场如何协同激活乡村产业的生动案例。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