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你行!你上!》:“超级大爸”的故事

01

据说,《你行!你上!》中原来有赵本山的戏份,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又没有了。

有点遗憾。

如果赵本山出现,“点题”意味可能就更加明显,影片看上去,也就不那么晦涩了。

500

《你行!你上!》原来叫《英雄出少年》。

现在看,改得很好。

原来的名字,重心在郎朗,但事实上,影片的重心并不在郎朗,而在郎父郎国任。

“你行!你上!”是父亲激励儿子的口吻,更切合影片的意境。

赵本山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主要因为他在长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直占据着春晚舞台的中心。

每年春晚,赵本山小品都是大家最大的期待。

在小品中,赵本山最擅长扮演的,是一位被改革开放超越的父亲形象。

当然,不是那种有权威、有尊严的“父亲”,而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笨拙可笑的父亲”。

500

在西装、时装流行的年代,“父亲”的穿着,仿佛是从六七十年代穿越过来的,一顶被压瘪的干部帽,一袭皱巴巴的中山装,一走路就摔跤,一说话就出错,观众则从对这一形象的围观哄笑中,欣慰地确认自己已经顺利地跟上了时代潮流。

赵本山的小品,还在暗示:中国之进入新时期,是从文化上、心理上的“弑父”开始的,父亲不能理解新的现实,不能提供指导和帮助,摆脱父亲,才能适应现实。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赵本山的叙述,是主流叙述。

02

《你行!你上!》是一部具有反潮流精神的影片。

编导兼主演姜文,以一种革命风格的简单粗暴,用电影的语言,对这种“弑父才能进入新时代”的叙事,大声地说:“不须放屁!”

在影片中,朗朗在钢琴上的成功,完全是在父亲郎国任主导下的成功。

郎国任主宰了朗朗了一切,设计并安排了他人生的每一步,父子之间的每次冲突,都以郎国任胜出告终。

500

到了最后,郎朗终于对父亲说“不”,而郎国任也终于感到无可奈何,打算离开美国回沈阳,但忽然又以“天降神兵”的方式出现在音乐会现场,并再次扮演了儿子精神导师和领袖的角色,推动儿子走向梦寐以求的舞台中心。

影片中,姜文采用了大量双人中景、近景、特写,几乎没有大全景,更没有长镜头,再加上快速剪辑、高密度台词、强有力的音乐,令观众目不暇接,耳不暇闻,一点喘息空间都没有。

由此形成这样一种效果:观众也像可怜的小郎朗那样,在一个目标明确,充满红卫兵式的热忱、自负、霸道、喧嚣并且有暴力倾向的父亲催迫下,不顾一切,丢盔弃甲地拼命奔跑。

这位父亲来自何方呢?

姜文用了很多象征性的符号提点观众,包括风雪中的伟人塑像,帽子上红星,文革后期最“牛”的那批青年酷爱的飞行夹克,三轮摩托……

500

郎国任和他所在沈阳的民乐团、公安局同事,都视郎朗为“咱们的儿子”,当仁不让地为儿子出谋划策,出钱出力,一定要让儿子变成钢琴大师。

伴随着二十世纪后半叶冷战的胜负逐渐见出分晓,伴随着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与转型,这些人,成了没有革命目标的革命者,是溃散后重新集结起来,却失去上级和领袖,茫然若失的队伍,是流落在敌人后方,乃至异国他乡的游击队员……

500

曾经被推翻的旧世界以胜利者的姿态赫然降临,他们满怀悲怆,忍受着失败的伤痛,深知在有生之年已不可能再把“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外部的意义世界既然崩溃,那就回归家庭吧,既然不能改造世界,那就改造自己的儿子吧!

郎国任明白,他和儿子已经进入了一个同自己熟悉的世界迥然不同的平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再有政委、指导员、老班长,不再有“革命大家庭”,每个能够成就儿子的“大师”、“经纪人”,也都在觊觎父亲的地位与荣耀。

所以,对郎国任来说,成就儿子的斗争,同时也是争夺儿子的斗争。

这是最后的斗争,郎国任不能失败,否则就一无所有。

郎国任不是一位一般意义上望子成龙的父亲,而是一位被许多“幽灵”附体的“超级大爸”,这些“幽灵”包括《英雄儿女》中的王文清,《年轻的一代》中的林坚,甚至还有《红灯记》中李玉和……这些幽灵追逐着他、催迫着他,令他不能有片刻安宁,也不能有半点妥协。【点击阅读】

500

影片的最后,昏倒又苏醒的郎国任躺在急救直升机上,从郎朗的音乐会上空隆隆飞过。

下面,是旧世界的心脏地带,儿子已经在他的领域里攀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郎国任流下眼泪,不知是心酸的眼泪,抑或是高兴的眼泪,无论如何,这一幕堪称“泪飞顿作倾盆雨”。

就这样,《你行!你上!》以一种破字当头,不破不立的气概,重建了晚近三四十年的中国崛起叙事。

人们意识到,弑父,只能从肉体上杀死父亲,但父亲的精神,却依然充溢、游走于人世间,依然能够引领、鼓励活着的人,依然能够创造奇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