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小区里,还能听得到蛐蛐儿、油葫芦的叫声么?

【本文由“特离谱必败”推荐,来自《上海的蝉灾》评论区,标题为特离谱必败添加】

有些东西,本身就是夏天的一部分。

在上海的小区里,还能听得到蛐蛐儿、油葫芦的叫声么?

小时候池塘边乱蹦的绿色褐色斑纹的青蛙(金线侧褶蛙、黑斑侧褶蛙),现在也成了偶尔一见的稀罕物。还有一种几乎通体绿色的小青蛙(中国雨蛙、无斑雨蛙),上海市模式产地,还能见得到么?

我还记得二十年前我在市区的大学校园还见到过的萤火虫,现在竟成为一道连乡下都不常见的风景。

这些年,上海的生态保护有些成效,但是离目标还差得很远。

有些生物的“爆发”,一种可能,是过去的日常正在逐渐恢复,这样的食物链底端的生物,往往对环境更为敏感,所以数量先恢复。

另外一种可能,正是生态平衡被打破的产物,因为缺乏天敌,所以数量暂时还没有得到控制。

城市生态环境更美好,是市民的普遍需求,生态的恢复,本身就会带来一些生物种群数量的增加,

儿时习以为常的虫唱蛙鸣,让城市多一点野趣,有啥不好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