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和宗教文化有点像,不同观点会不断变得更加对立、极端

前不久录节目讲思想殖民问题。一位青年观众提问,会不会出现过度强调反思想殖民,让我们自身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防御心态,从而失去文化自信和开放性。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当然有可能,但是中国文化传统和我们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决定了我们不会在这方面犯大错误。另外,一般是弱势一方在防御时更容易产生封闭极端心态,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但是现在我们日益强大起来,而且只要我们的思想不滑坡、文明不衰朽,我们正常也就应该是不断强大下去,所以也不必特意担心这种问题。

但是,过后细思,实际上这位观众担心的事情在网络舆论空间还是存在的。网络文化和宗教文化有点像,不同观点会不断变得更加对立、极端,各种观点自己也会不断增强、提纯,并且内部会因一些具体观点而发生分裂,甚至一言不和就“出警”,形成“忠诚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的清教现象。

这种现象确实会给我们的事业发展和社会文化造成损害。

王夫之的“躁人”说,对此种现象也许有启发。他在不少地方批评躁人,如西汉之袁盎、明朝之言官。这种人见识浅而性子急,偏激而不识大体,看到表面现象,不深入分析就开始大喊大叫(浅而躁,褊迫而不知大体,击于目即腾于口——《读通鉴论卷二》;闻声而吠,见影而猜——《读通鉴论卷十四》)。所以他认为要远离远躁人,犹甚于远离奸人。

在网络舆论中,我们要引躁人以为戒:

一戒事实不清就急于表态。

二戒真相不如己愿就脑补黑幕阴谋。

三戒把对面的观点极端化,比如你不支持X权那就是支持Y权喽,今天放开X明天就要放开y了。

四戒对人不对事,不讲究实事求是,先把别人贴上标签,标签站队,然后开始党同伐异,甚至虚空打靶。

五戒“求成求可之躁愿”,键政时听风就是雨,今天听个消息就觉得要有大事发生了,明天大事没发生就开始悲观抱怨。

六戒被套路带沟里,只要有利益驱动,骗子们智慧无穷,总有一款适合我们,凡是热搜事件,都自己先打个问号,问问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利益,别一会感动一会愤怒,最后每次都被反转啪啪打脸。

七戒随意“告网状”,在正常制度、法律范围内有解决渠道的事情,先走正常程序解决,不要随意上网。有一定影响力的账号,尤其要自我约束,公共性、普遍性的问题可以谈,但公共影响力不要公器私用。看到别人的事情,只要不走正常渠道就来网上告状、喊冤、网暴别人的,自己先打个问号,事出非常必有妖。这方面我们的法律也要跟上,比如近年私人矛盾怼脸拍视频的、私生活问题做PPT上网的都不少,有错、违法的,依法处罚,但随意暴露别人隐私、侵犯别人名誉权的是不是也要处罚?一码归一码,不能因为有人私德不彰就随意公开鞭刑,不能因为有人一时情绪失控或言行失范就网络审判,不留改过自新的余地,只会让人向恶而非向善。八戒……算了就不凑八戒了。

总之,古人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大家共勉,营造健康的网络言论生态,让我们自己成为吉人,远离躁人,在网上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理性批评、吸收营养而非生产和收获情绪垃圾。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