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独角兽瀚博半导体启动A股IPO,阿里快手押注百亿估值

又一国产GPU企业准备登陆资本市场了!

7月18日,证监会官网披露的一纸上市辅导备案报告,将这家低调运作六年多的GPU企业瀚博半导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瀚博半导体”)推向台前。成立仅六年,瀚博半导体已连续三年登上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2024年估值超过100亿元。

500

在上海张江一间实验室里,一支平均从业18年的芯片设计团队正在调试第二代7纳米GPU芯片,这些指甲盖大小的硅片承载着挑战英伟达的野心。其创始人钱军——这位曾带领AMD团队设计出业界第一颗7纳米GPU的上海交大校友,如今正带领一支500多人的研发团队(80%为技术人员),在浦东张江构筑中国GPU的自主堡垒。

1、两代芯片的自主突围之路

瀚博半导体的技术基因刻着鲜明的“AMD印记”。其创始人钱军与张磊均来自这家GPU巨头:钱军曾主导AMD首颗7纳米GPU研发,张磊则以AMD院士身份掌握40余项视频与AI加速专利。二人将国际大厂经验与中国市场需求结合,打造出自主技术路线。

瀚博半导体核心创新体现在自研的VUCA统一计算架构,该架构如同“万能转换器”,能同时驱动AI算力、图形渲染、边缘计算三大产品线。基于此架构,瀚博半导体在短短五年内实现两代芯片的量产突破:2022年推出的SV100系列专攻AI推理与智算中心加速,2023年量产的SG100系列更实现渲染、AI、视频编解码“三位一体”,填补国产全功能GPU空白。

500

其衍生南禺系列产品(VG1600/VG1800/VG14),应用于云游戏、工业设计、工作站等场景。瀚博半导体产品已落地大模型推理、智慧交通、数字孪生、云渲染等领域,成为英伟达国内主要竞争者。

商业化落地能力是检验技术的试金石。在中国移动2024年算力网络大会上,瀚博半导体展示的GPU加速方案已应用于云电脑、云游戏等场景。瀚博半导体的云电脑方案能支持4K60帧高清视频播放,减轻CPU负担30%以上,获得中国移动技术团队的高度评价。

瀚博半导体的产品矩阵覆盖范围从智算中心延伸至边缘设备。在AI大模型领域,搭载VA10L加速卡的AIGC一体机可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推理;在工业场景,其边缘GPU为数字孪生、机器人控制提供低延迟算力支撑。这种全栈式解决方案能力,让瀚博半导体在国产GPU阵营中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2、6轮融资与百亿估值背后的双重引擎

翻开瀚博半导体的股东名录,犹如看到一份中国科技投资界的“名人录”:从阿里巴巴、快手等互联网巨头,到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人保资本等“国家队”,再到经纬创投、五源资本等顶级风投。

500

成立6年完成6轮融资,总额超25亿元,其中,2020年A轮5000万美元(快手领投)、2021年B轮16亿元(阿里/人保资本领投)。而投资方可以带给瀚博半导体战略协同,阿里赋能云计算场景,快手匹配视频处理需求(曾推自研芯片SL200)。资本投票的背后,是对国产高端GPU稀缺性的共识。

2024年瀚博半导体投资方新增中网投、国寿科创基金等,注册资本增至5.2亿元。2024年瀚博半导体以100亿估值蝉联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入选福布斯中国创新力50强。

500

瀚博半导体的股权架构设计凸显创始团队控制力。通过直接持股、间接控股及17家员工持股平台,钱军与张磊共同掌控42.15%表决权,形成稳定的共同控制结构。这种设计既保障创始团队决策权,又通过员持股平台绑定核心技术骨干——公司研发团队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70%,核心成员平均从业年限达18年。

瀚博半导体团队构成堪称“GPU全明星阵容”。除两位AMD系创始人外,研发骨干多来自英伟达、英特尔等国际大厂,覆盖架构设计、芯片验证、驱动开发等全流程环节。这种豪华配置在国内GPU创业公司中屈指可数。

并且,由于公司总部位于上海,上海交大成为重要人才摇篮。钱军的本科母校已培养出10余位芯片企业创始人,包括芯原股份戴伟民、壁仞科技徐凌杰等。产学研联动使瀚博能持续获取高端芯片人才,其张江办公室距离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仅30公里,形成天然的“人才输送通道”。

3、GPU军团的资本突围

2025年成为中国GPU企业的上市元年。6月30日,摩尔线程与沐曦股份科创板IPO获受理,分别计划募资80亿和39亿元。7月,瀚博半导体与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相继进入辅导期,形成五家GPU企业集体冲刺资本市场的壮观景象。

瀚博选择中信证券作为辅导机构,计划于10-11月完成辅导验收。其上市进程虽稍晚于摩尔线程等竞争对手,但百亿估值与产品量产能力构成独特优势。

500

目前,中国GPU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345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107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这片蓝海中,国产替代浪潮汹涌澎湃。国产GPU自给率从2019年不足5%,升至2024年的30%左右。但外企仍主导市场:在独立GPU领域,英伟达占据81%份额;在集成GPU领域,英特尔、AMD近乎垄断。

而对于芯片半导体企业的推动,也在不断推出。2025年7月18日,上海发布算力监测调度平台,推动长三角形成“算力+数据+行业场景”协同生态。地方政府对半导体企业的扶持从流片补贴延伸至应用场景开放,瀚博半导体等上海GPU企业获得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支持。

国产替代的深层逻辑是安全可控。随着美国对华高端芯片出口管制加码,国内数据中心对国产算力需求激增。某券商分析师指出:“国产GPU在AI推理场景已基本可用,下一步是向训练场景及高端渲染领域突破”。

资本市场的热情源自对AI算力市场的预期。2024年全球GPU市场规模预计达791亿美元,2025年将突破8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在这个增量市场中,后来者仍有翻盘机会。

而对于瀚博半导体而言,上市融资有望加速其5纳米GPU研发,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代差。更深远的影响在产业生态建设,这场资本赛跑的本质是生态之争。

瀚博半导体的崛起,映射出国产GPU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范式转变。依托顶尖团队、全栈产品与资本助力,其IPO不仅是企业里程碑,更是国产算力攻坚的关键一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