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看东京湾,三十年后看珠江口
30年前,日本的东京湾区曾是世界制造湾区的NO.1。
原因是日本押对了汽车工业,彼时东京湾附近的京滨、京叶两大港口工业带,承载日本40%的汽车产值,汽车与精密机床从这里驶向全球。
汽车时代后,下一个风口会是什么?
不久前,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沙特-美国投资论坛上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最终将达到数百亿,从而彻底改变全球经济。
高盛预测,2035年具身智能将替代全球25%制造业岗位;36氪研究院则估算2026年具身智能的市场规模将破万亿。
那么,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哪个国家会拔得头筹呢?答案是中国。
在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宝安,一场极具颠覆性的产业链正在布局——全球每10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3台是“宝安造”。
最近一个月,多个具身智能项目在深圳宝安落子,旨在打造一个以具身机器人产业(人形机器人)为特色的“具身智能港”。
深圳宝安,正在无声处酝酿着惊雷。
宝安区具身智能港实景图 童艳龙摄影
7月的深圳宝安,海风裹挟着代码和机器的轰鸣。
前不久,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正式入驻湾区产投大厦,成为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技术策源地。
该中心将整合华为在5G、大模型及云计算领域的技术优势,主攻具身智能底层共性技术,目标三年内实现柔性装配等五大场景产业化,创造超10亿元产值。
柔性自动化装配场景
7月5日,深圳宝安的本土企业兆威机电向全球发布新一代仿生灵巧手。
其空心杯电机技术已打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可以为机器人装上“人类级”灵活手指。
7月11日,触觉感知技术先锋戴盟机器人落户宝安的海纳百川大厦,填补了国内高精度触觉传感器空白,让具身智能体真正“摸得着世界”。
三家企业,三周落子,全部锚定宝安大铲湾5公里的海岸线,为什么?
答案就是深圳宝安在具身机器人赛道上“走在前,勇争先”。
目前,全国超过20个城市,都在竞逐具身智能赛道,但宝安却是头部企业的“必争之地”。
链主企业落户,最先考虑的就是生态链的完整性。
2024年宝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5万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397家(全国区县第一),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83家,覆盖控制器(拓邦股份市占率77%)、减速器(同川科技全国第四)、电机(兆威机电全球领先)等全环节。
深圳每5家机器人企业,就有1家来自宝安。
其次是地理位置。
深圳宝安,位于珠江口的地理黄金位,向北1小时抵东莞供应链腹地,向南链接南科大、哈工大(深圳)等高校研发资源。
锦鹏机器人创始人尹鹏就曾感慨:
“宝安向北离公司供应商集中地东莞与广州近,向南离南科大、哈工大深圳校区等高校也很近,非常适合科技公司入驻。”
最重要的,还是深圳的营商环境和产业支持。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企业落户深圳,可享“一天拿执照”的速度。
此外,宝安区更是把具身机器人产业作为主要抓手。
兆威机电的副总经理陈毅东透露:
“兆威是从宝安走出来的企业,20年的发展离不开宝安区的大力支持……区里对新政策响应及时,在场景验证、数据训练等环节大力支持,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公司的发展。”
兆威机电全球首发新⼀代灵巧⼿
深圳效率,宝安速度,成就了具身智能企业的百花齐放。
瞄准的新的风口,需要有新的解法。
相比于东京湾的“控心化”路径,宝安跳出了“地理港口”局限,更加注重构建具身智能的“生态港口”。
东京湾汽车工业虽然繁荣了几十年,但最近几年出口份额已经开始缩减,其原因就是中国等新兴国家的汽车工业崛起。
同时“东京湾模式”已经暴露出了一些疲态,比如产业空心化。
东京湾选择将半导体材料(如村田MLCC电容)、精密设备等核心环节保留本土,然后让海外工厂承担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
尽管筑波科学城汇聚40%日本研究机构,但产学研转化需经繁琐的TLO(技术许可办公室)评估。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上,日本本土的创新响应迟缓,已经被中国拉开差距。
相比于汽车工业,具身智能的产业链更加复杂,不仅要打通产学研的链条,也要打通虚拟算法产业与物理制造产业的断层。
而宝安的布局,恰好覆盖了这一断层弥合的全路径。
具身智能港的布局,主要由湾区产业投资大厦、“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园等空间载体构成。
“港口”的腹地汇聚了中国顶尖的科创力量,既有腾讯、华为、vivo、影石创新等龙头企业,也有亿嘉和、拓斯达、追觅科技等中间应用制造企业,还有宝安本土的龙头具身智能企业。
深圳具身智能港示意图 图片来源:南方+
在这个架构中,有企业负责机器人“大脑”训练的底座,比如华为云创新中心开发的精密力控算法,已实现LOGO插装95%成功率。
同时,本土企业自变量机器人研发端到端具身大模型,让机器人自主决策如“条件反射”。
还有负责机器人“感官”突破的,比如戴盟机器人的多模态触觉传感器、影石创新的全景视觉系统,解决智能体“看得清、摸得准”的难题。
再有机器人的“身体”制造企业:灵巧手产业园内,兆威机电等企业攻坚关节模组与仿生肢体。
“极客智造”中试平台配备6条产线,将新产品试错成本大大降低。
头脑、身子、感官都有了,接下来,就是训练。
为了打造可供具身机器人“压力测试”的场景,华为联创中心已孵化9家具身子公司,推动焊接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进入产线实测。
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图片来源:南方+
宝安区更是将整个城区开放为“超级试验场”,覆盖了工业、医疗、康养等50余个高强度场景,让区域内具身智能企业大展身手。
同时推出市区联动基金,专项扶持具身智能核心算法的研发。
集全城之力,创中国速度。
重赏之下,大厂云集。
今年,不少龙头企业都在深圳宝安布局,如腾讯云与越疆科技达成合作,聚焦云端大模型与机器人终端融合;百度智能云与智元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推进机器人在教育科研等场景的落地应用。
专注于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的卧安机器人,最近也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冲击“AI具身机器人第一股”。
具身智能港不仅是港口,更是智能体走向物理世界的出生地。
三十年前看东京湾,三十年后看珠江口。
东京湾的“港口+产业带”模式,曾是工业文明对全球产业的范本——巨大的集装箱吞吐量承载着零件与整机的全球流动,奠定了日本制造一个时代的辉煌。
然而,当数据与智能成为新生产要素,传统的物理空间优势,正让位于生态连接的广度与深度。
无论是新能源的后发制人,还是具身智能的率先落地,珠江口的潮汐,正拍打出着数字时代的全新浪涌。
宝安“云端创新中心+实体产业链”双重引擎,让技术的种子,突破了科研院校的地理局限,在云上萌发创意,在邻近的车间快速验证、迭代,最终在港口启航,驶向全球。
传统地理邻近的优势,也被宝安数字化协作网络进一步放大,“上下楼即上下游”的零距离协同,让创新的细胞高效裂变。
这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生态港口模式在珠三角澎湃动能的集中释放。
从精密减速器到AI大脑,从流水线上的关键部件到家庭环境的具身伙伴,宝安的企业群体,正从国际分工体系的卓越“执行者”,转变为智能产品生态的勇敢“定义者”与规则“制定者”。
机器人的场景应用 图片来源:南方+
这不仅是两个湾区的代际更替,更是一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骐骥一跃。
珠江口的潮声里,智能工业革命的“出海口”正风云激荡。
远眺具身智能港 图片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