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兴得扛过5年

500

文/狗蛋分蛋

7月15日,宇树科技王兴兴亮相国新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他也是此次企业家代表中,唯一一位“90后”。

今年半年多时间,王兴兴已经被官方“翻牌”三次了,3月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6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以及此次见面会,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国家对硬科技和新质生产力重视程度继续拔高,作为典型人物,90后、年入10亿......王兴兴身上这些标签拿出来,比喊一百遍“鼓励年轻人创业”都要有说服力。

有人说,宇树科技以一己之力,带火了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

春晚的全自动秧歌队、亦庄马拉松大赛.......宇树的技术或许不是行业最强,但一定是最出圈的。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被明确定位为国家级的“未来产业”。意味着它不再是少数资本的探索,而是举国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宇树重重踏在了风口上。

不过,对于宇树而言,或者说对于整个“具身智能”企业们而言,他们同样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可能有人不了解什么是“具身智能”,先简单科普一下。

如果把AI比作人的“大脑”,具身智能就是匹配大脑的“身体”。现在的AI是告诉你该怎么干事,具身智能则直接打破次元壁,帮你干事儿。

具身智能并不是新概念。

截至今年6月,国内具身智能企业已经突破38万家,其中90%以上,集中于“智能制造”领域,比如流水线上的智能机械臂,就属于具身智能的一种应用场景。

宇树目前有两大类产品,一个是春晚上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系列”,还有抖音上经常能看到,博主牵出去遛的机械狗“四足机器人系列”,都是具身智能比较尖端的方向。

用黄仁勋的话讲,它们是“物理AI”。

即真正能承载AI进入大众生活的科技产品。

除宇树外,国内还有智元机器人、优必选、银河通用、众擎机器人、乐聚机器人等多家企业,都有量产人形机器人的能力。

其中,风头足以和宇树掰手腕的,就是智元机器人。

如果用当年的AI来类比,宇树就像文心一言,智元就像豆包,属于巅峰对决。

智元于2023年成立,2024年就实现产品量产,2025年1月交付量破千(宇树2024年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约1500台)。

有意思的是,智元的创始人故事一样够传奇。

智元机器人的创始人彭志辉,1993年出生于江西吉安,也是90后,在创业之前,彭志辉曾是华为的一名青年工程师,据说年薪百万。

同时,彭志辉还是B站的一位up主,在网上他有个大家更熟的名字,叫“稚晖君”,粉丝量接近300万,还拿过B站的“百大up主”。

90后、菊厂员工、抛弃百万年薪创业、百万粉丝网红......彭志辉身上的标签比起宇树王兴兴,只多不少。

有网友开玩笑说,稚晖君这次没上中外记者见面会,大概率就是输在,智元机器人没有宇树科技的“国家队”属性。

在宇树的投资者名单中,不乏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政府基金、国有资本。

宇树科技从2016年成立至今,融资超过10轮,估值130亿元。投资阵容豪华,不仅有国家队,还有腾讯、阿里、美团、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及红杉、中信、首程等资本巨鳄。

目前,创始人王兴兴是宇树科技的第一大股东,排在第二的,是美团旗下汉海信息技术,持股8%,第三是红杉中国,第五是雷军的顺为资本。

年初,民营企业座谈会,大家都在八卦“江湖座次”。现场,王兴兴坐在第三排,而美团创始人王兴则坐在第五排。网友们打趣:

王兴兴比王兴“兴”。

狗蛋说,美团是除创始人外宇树最大的股东,换句话,那就是大金主,还是王兴更“兴”一些。

相比宇树,智元机器人的投资阵容也不遑多让,成立2年,融资同样超10轮,估值150亿。名单包括腾讯、高瓴创投、鼎晖投资、红杉中国、比亚迪、软通动力、三花控股集团等等。

融资后接着是上市。

在这方面,智元机器人的步子可能更快一些。

7月8日晚间“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智元机器人拟以21亿元总价获取其不低于 66.99% 的股份。

专业人士分析,若进展顺利,智元机器人将通过“反向收购”登陆科创板,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消息传出后,7月9日复牌上纬新材一字涨停,10日、11日继续封死涨停板,总涨幅达60.05%,短短三天时间,公司市值就涨了近30亿。

不过,后续智元机器人方面回应,本次收购不构成“借壳上市”,并且“暂无在未来 12 个月内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做出重大改变或调整的明确计划。”

智元机器人急不急着上市先不谈,大家都想让他上市。

宇树在今年5月底完成股份制改造,从有限公司更名为股份公司。有人认为,这是在为上市铺路。

7月初,又有报道称,宇树计划2025年底前递交IPO申请,大概率先选A股科创板,后续再择机登陆港股市场。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领域融资26起,累计金额超31亿,但目前为止,有能力短时间上市的企业,还没有出现。

这也是行业的普遍问题。

根源在于商业模式并未跑通。

人形、四足等通用机器人方向,宇树和智元已经是目前商业化最好的企业了,只是问题依旧很突出。

宇树产品的价格,人形机器人6.5万元起,机器狗也要万元左右,买宇树机器人的主要有三类人:高校实验室、硬件创业者、租赁卖家。

前两类人出于科研、教育目的,市场规模是固定且有限的。

租赁卖家这边,春晚后第一批买到宇树机器人的人,确实赚了钱。

当时宇树G1机器人,单台售价9.9万元,外出租价格为1.5万元/天,有人1周回本,还赚了20多万。

人形机器人租去干嘛呢?新店开业游街、广告引流、商场暖场、公司年会等等。

只是热度并没有维持太久,随着市场的新鲜感逐渐褪去,截至6月,闲鱼上宇树机器人的租赁价格已经从万元下探到了3000元。

就算如此,咨询者依旧寥寥。

智元的问题则更赤裸,虽然交付已经跟上,但公司尚处于亏损。

通用机器人想要跑通商业化,基础是做出消费级,有实际应用场景的产品,而不是停留在科研,或者噱头层面。

这需要更深的技术积累。

稚晖君也曾表示,通用机器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做出消费级的产品,必须打通从感知、决策到执行,从本体到大小脑的全栈闭环链路。

行业乐观估计,至少需要3-5年。

也就是说,要想跑出稳定的商业化路径,宇树们可能还要再扛5年。

宇树科技发家于四足机器狗,在此之前,机器狗领域做得最好的是深耕多年的波士顿动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宇树科技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弯道超车。

当年,文心一言和豆包pk,大家都在猜谁最后谁会赢,结果半路杀出个deepseek,直接终结了比赛。

技术密集型行业,谁都无法预测“奇点”在何时、在谁身上爆发。

风口之上,狂热之下,机器人大战的序幕已经拉开,只是最后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