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现在上桌,还能吃上热的吗?| 港口圈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各大港口对外公布的吞吐量数据越来越少,更别提精细到某项业务的数据,但是有一项业务的曝光度却越来越高:
今年前5月,上海港完成保税LNG(液化天然气)加注量31.9万立方米,同比增加60.9%;上半年完成加注量38.4万立方米;
1-5月,深圳港完成保税燃料油加注量18.88万吨,保税LNG加注量9.96万吨;盐田港今年LNG加注量突破28.5万立方米,已超去年全年总量;
截至5月底,宁波舟山港年LNG加注量首次突破10万立方米,今年上半年LNG国际航行船舶累计加注量突破5万吨。(注:1立方米LNG约0.42-0.46吨)
除了这三大港外,广州港于2023年6月实现首次LNG“船-船”加注;厦门港于去年9月完成福建首单船用生物燃料油加注;辽港集团于去年12月成为我国北方首家获得港口绿色甲醇仓储国际认证的港口企业,大连港近日完成东北地区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绿色甲醇港口仓储装卸及加注业务。;青岛港于今年6月完成北方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香港港于今年6月首次进行LNG加注及同步货物装卸作业。
在生物燃油、LNG、甲醇等绿色燃料加注业务上,大港扎堆入局,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港口很能“加油”。
其实,绿色燃料加注是保税燃油加注业务的延伸,后者是港口的重要配套服务能力之一。长期以来,虽然诸多美线、欧线船舶都从我国启航,但船公司大多会选择去新加坡港、鹿特丹港等地补充燃料。
图源自中国船燃
这笔业务不可小觑,全球国际船舶航行燃油需求量每年约为2亿吨,仅亚太地区保税燃油消费量就超过9000万吨。2023年,全球第一大燃油加注港新加坡港加注了5182万吨船用燃油,是中国所有港口总和的2.63倍,同期中国共计完成保税船供油量1969万吨。当年全球十大燃油加注港中,中国港口占三席,分别是舟山港、香港港和上海港,各自完成了704万吨、578万吨、341万吨。
保税燃油加注业务虽然只是给港口打辅助,却能吸引大量船舶停靠,如2023年,到访香港的远洋船中,22.5%的船舶主要目的是进行加注。船东、贸易商等在港口集聚后,除了保税油产业,还能促进船舶维修、油品检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并带动装卸、仓储、物流等业务。
随着绿色动力船舶逐年下水,港口替代燃料加注市场将成为一片蓝海。据克拉克森统计,2024年全球新船订单中,替代燃料动力新签订单量创历史纪录,订单量达820艘合6,221万总吨,在新签订单中占比超过50%。其中按吨位计算,LNG动力船舶占替代燃料新签订单70%。预计到2030年,全球船队中将有超过20%的船舶将为替代燃料动力。据DNV,今年上半年,全球共订造151艘替代燃料动力船舶,其中LNG动力87艘,甲醇40艘。
已经下蓝海的港口还属于少数,据克拉克森为港口圈(ID:gangkouquan)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两大较为主流的替代燃料方面,全球已具备LNG加注能力的港口有207个,具备甲醇加注能力的港口有18个,还有一批港口在建设或规划中。
能加注LNG的港口虽多,但都刚起跑。鹿特丹港是先行者,于2018年完成首次LNG“船-船”加注作业;新加坡港于2019年完成首次LNG“船-船”加注。我国港口中,上海港于2022年首次完成LNG“船-船”同步加注作业,深圳港与宁波舟山港则于2023年开启保税LNG加注业务。
短短几年间,差距没有拉开。2024年,新加坡港与鹿特丹港分别完成LNG加注量46.1万吨与94.1万立方米,同期上海港完成了46.2万立方米。
到了今年,差距更小,鹿特丹港一季度完成LNG加注量23万立方米(上海港同期为16.9万立方米),新加坡港1-6月完成LNG加注量24.4万吨(上海港同期完成约17万吨)。
与此同时,市场正在急速扩张之中,据能源咨询公司Lansdowne Moritz,截至今年5月底,全球LNG加注总量已达150万吨,同比增长64%。在蛋糕不断做大的过程中,传统燃油加注业务不强的港口如深圳港抢先上桌,已经超越了加油大港香港港。
甲醇加注方面,下水的船还不多,开展加注业务的港口也能数得过来,无论是新加坡港、鹿特丹港还是上海港,都还处于业务培育期。今年一季度,鹿特丹港完成生物甲醇加注5490吨,超过去年全年总和,上海港今年1月就加注了9992吨,稍微领先一个身位。未来市场巨大,仅马士基在甲醇双燃料船队成型后,每年就需要绿色甲醇75万吨。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未来几年,是中国港口发展绿色船用燃料加注业务的黄金窗口。传统的燃油加注业务已相当成熟,港口在其中的话语权较少,但在绿色船燃加注业务中,港口能从一开始就加入供应链的构建当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都有控股或参股的能源企业或船燃公司,开展船燃业务,上港集团近日还下单了一艘2万立方米LNG加注船。此外,各大港口集团也与诸多班轮公司签订了绿色船燃加注协议,有可能通过加注撬动其他业务。
但是,就像其他市场一样,蛋糕最终只能做那么大,我国大港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一窝蜂上桌可能形成内卷,一些港口为了吸引业务已经开启了大额补贴。各个区域内的港口协同开展绿色船燃加注业务,也许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