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不是取决于利润,而是取决于再生产结构
【本文由“guan_15528725712935”推荐,来自《“工资不能涨是为了打败美西方”?吃苦换不来胜利!》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康泰
工资取决于经营利润,大家只看到中国有多少世界500强,出口有多少、制造业规模多大,但有几个关注企业利润率的?大多数网友文化水平低、专业常识匮乏,不懂得经济,你们知道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六分之一不到吗?知道居民收入是GDP的组成吗?知道转型升级就是为了提高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来实现居民收入提升吗?网友只会提问题不会提办法,天天吆喝路人皆知的问题不是废话吗?
工资不是取决于利润,而是取决于再生产结构,
再生产结构是指:社会维持与再生产劳动能力所必须的物质和制度条件,包括:
工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食物、住房、医疗、教育);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技能、健康);代际延续与社会稳定(家庭支持、托育、养老);消费需求支撑整个生产循环的“有效需求”。
工资的合理水平,应当覆盖这些内容。否则劳动力就无法再生产,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就被破坏。
所以,工资不能仅靠“利润状况”来决定。它首先是一个经济基础结构和社会契约问题。
从逻辑上讲:利润是支付了工资、租金、原料、税收之后的剩余,而不是工资的前提。工资 不是利润的“分成”,而是生产成本中必须优先支付的一部分;把工资看作“利润高了才多发,利润低了就少发”,就是在偷换因果,把工人变成风险共担者,却不给权利参与收益分配。企业主“赚钱”要建立在先支付工人工资和社会成本之后,否则就是在占便宜。如果你先拿走利润,再决定给不给工人发工资,发多少,这不叫“经营”,而是叫“剥削”。
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是:效率不是靠压低成本,而是靠合理配置资源和技术进步。
如果你非要靠压低工人工资才能活,那说明你没有技术优势、没有组织能力;你在浪费人力资源,占用生存空间,制造社会成本;这种企业不但不能被保护,还应该被市场和政策共同淘汰掉,空出资源给更高效、对社会有贡献的经营单位。
很多“老板思维”忽视的一点:企业赚钱了,老板多分;企业亏了,却要拖欠工资、裁员降薪、让工人兜底;
这实际上是在把风险转嫁给劳动者。工人是以时间和劳动力参与企业经营,不是以资本或投机参与。因此,工人对企业的亏损没有投资责任,不应承担亏损后果。亏损是企业主的风险,企业活不下去,那该破产就破产,不能拿“你看我利润不好”来当剥削的借口。“利润决定工资”的说法,本质是一种绩效挂钩、资本优先的意识形态表达
在现代经济中,工资不仅是成本项,更是增长引擎;工资的提高可以扩大消费、提升企业收入,进而形成“工资—消费—利润”的正循环;如果工资永远追随利润、永远后发,就永远无法形成有效内需和创新驱动。
“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六分之一,所以不能涨工资”是严重的因果错位,这个逻辑的问题在于:工资的提高正是人均GDP提升的必要前提,而不是其结果。“人均GDP低”不是低工资的理由,而是低工资的结果!你把结果当成前提,再拿前提去为结果开脱,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
“利润率不高,所以工资不能涨”本质上是偷换了“利润率”与“分配结构”,不是企业有没有收益,而是收益是如何被分配的:真正吃走收益的是:金融抽水机制、土地财政、税费、垄断产业分红、资本出海套利;工人工资增长乏力,并不是因为企业收益不高,而是资本分成太高、劳动分成太低。在不同制度下,相同的收益可以对应截然不同的工资水平,关键是企业如何分配其“盈余”,“利润高才能给高工资”这种说法,掩盖了工资与利润是博弈分配关系,不是技术比例关系的本质。
“转型升级就是为了提高附加值,然后提高工资”——对不起,如果不先提高工资,就无法倒逼附加值提升
他们说转型升级能带来高附加值,高附加值才能涨工资。这看似合理,实则是将因果关系倒置。
现实是:只有当低成本不再可依赖,企业才会真正投入创新;只有当劳动者获得合理收入,社会消费结构才会升级,拉动企业产品与服务转型;只有工资提升,人才才会进入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形成创新生态链。
换句话说:工资提升,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倒逼机制,而不是升级成功后的“奖励”。不涨工资,企业就不自动化、不转型、不断卷,陷入低附加值陷阱。工资是创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你说“网友只会提问题”,那么就告诉你解决办法是什么:设立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联动机制:GDP增长5%,劳动报酬份额不得低于同幅度同步增长;打破利润向资本集中机制:抑制金融投机,限制股东过度分红,鼓励利润反哺研发与工资;建立全民基本收入体系:通过财政转移、税收调节等手段,增强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缩小区域差距:让工资不再成为产业转移和压榨工具,而成为发展红利的分配保障;加强劳动议价权:不是靠“良心企业”,而是靠制度性博弈机制争取收入权利。所以,不是“网友不提办法”,而是你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