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不能涨是为了打败美西方”?吃苦换不来胜利!
为什么有人会说“工人工资不能高,是为了干倒西方”?这看似“战略高度”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对现实深层误判的经济迷信,其背后的潜台词是这样的:
低工资=低成本=高出口竞争力;高出口=产业做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市场份额上升=压制西方制造业;西方制造业空心化=战略失败=我们赢了。
这一整套推演逻辑看起来环环相扣,但它忽略了以下几个根本事实:
1、压低工资干倒西方,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出口依赖逻辑
将“压低工人工资”视为战略武器,核心逻辑是要维持一个“制造成本洼地”,通过价格优势占据全球市场。但这种增长模式的代价,是牺牲本国工人的福利和国内的消费能力,靠对外出口拉动增长,换来的是对国外市场和需求结构的深度依赖。
这种策略乍看之下似乎取得了成果——出口增长、外汇充盈、制造业强国。但实际上,外汇并没有反哺工人阶层,而是流向了购买美债、投资国外资产和支持上层资本扩张的渠道。也就是说,中国工人卖命拼来的盈余,并没有转化为社会保障、教育投入或居民生活改善,而是被用于稳定外部体系、投资美元债市或充当资本出海的弹药。
如果内需迟迟无法起来,工人收入长期被压制,最终企业的增长只能依赖外部市场,这种外部导向型结构恰恰让中国被西方经济牵制得更深,谈何“干倒”?你越压工资,越依赖出口,越容易被技术封锁、市场准入、贸易规则所牵制。说到底,这不是在“干倒西方”,而是在持续“反哺西方”。你干得越多,他们赚得越轻松。
2、西方并不是靠制造业存活,低工资竞争根本打不动它们
这种“压低工资削弱对方”的思路,还有一个重大误区:西方早已不依赖制造为核心驱动力。
当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从制造业主导向高附加值服务业和知识经济的转型。
金融资本(华尔街、伦敦城),数字平台(谷歌、苹果、微软、亚马逊),知识产权与专利授权(芯片、药品、生物科技),教育、医疗、法律、影视等高端服务行业,用低工资压榨出口搞来的贸易顺差,并不会威胁这些核心体系。哪怕产品做得再便宜,也取代不了他们靠“租信息、控技术、赚规则”所获得的结构性收益。
即使你在低端制造上占据绝对优势,也无法打动他们的根基。他们赚钱的方式早已不是“做东西”,而是“控制做的东西如何被使用、被计价、被分配”。
很多中国产品的利润链顶端——设计、系统、品牌、专利授权、定价权——仍然牢牢掌握在西方企业手中。工资再低、产品再多,真正吃肉的仍是他们,你只是代工、拼命、赚血汗钱,还要承受污染与透支健康的代价。
3、“产业空心化 ≠ 西方国家会垮台”
很多人把“西方制造业回流失败”理解为“西方国家正在崩溃”,这是对全球经济现实的误判。产业空心化带来的是社会结构性问题,如中产阶层萎缩、部分制造工人失业、地方工业凋敝,但这并不等于国家整体崩溃。
为什么?因为西方有如下几大“稳定器”:
强大的主权货币能力:美元和欧元是全球结算和储备货币,能在全球收割金融收益和债务红利。
科技体系与知识产权垄断:西方掌握大部分科研前沿、顶级大学和基础研究平台,技术升级不靠“多生产”,而靠“少数控制”。
制度输出与话语权控制:他们通过贸易规则、知识产权协定、劳动与环保标准等,持续塑造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
强金融、强资本体系:通过证券化、金融化和平台经济,实现全球价值转移,而非靠制造业利润维持国力。
所以,你夺走了“他们的工厂”,并不等于你动摇了“他们的国家”。他们失去的是部分低端制造,保住的是高端技术和全球控制力。你拼命抢的是“桌面上剩下的肉末”,他们拿着整张菜单和分账系统。
4、低工资战略掏空的是自己,而不是对手
继续压低工人收入,不但打不垮西方,反而极大削弱本国自身的系统韧性。其主要后果包括:
内需萎缩:消费力不足使得国内市场无法真正做大,只能依赖出口。
人力资本退化:长期低工资让年轻人无力承担教育和培训,技能提升放缓。
服务业发展受限:因为大众消费能力不足,服务型经济难以崛起,恶性循环。
社会焦虑上升:低收入导致代际不满和社会撕裂。
创新能力受限:企业可以依赖廉价劳动力,不进行自动化与技术研发。
归根结底,这种战略不是“准备打仗”,而是自己在持续耗血。“牺牲工人换外部优势”的代价,是让整个社会发展畸形、人民丧失信心、体系缺乏正当性,看似发展了产业,实则掏空了国力的根基。
5、面对“低工资战略”,西方的应对不会坐视不理
如果中国以“强制压低工资”为战略意图,并将其作为全球竞争的筹码,西方国家会采取一系列反制与防御措施,防止本国产业与制度被动挤压。这些手段包括:
加速供应链多元化:推动制造环节向东南亚、印度、拉美国家分散,绕开中国成本洼地。
强化贸易壁垒:对产品征收贸易关税,碳关税、劳工标准税,借环保与人权名义限制进口。
升级技术封锁:从半导体、AI到新能源,全面限制关键技术出口,阻断“赚差价—再反超”的路径。
推动投资脱钩:审查企业赴海外并购、上市融资渠道,防止“廉价制造+海外融资”形成资本优势。
舆论与制度攻击:通过国际组织和媒体,将“压低工资”打造成“压迫”,破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形象。
简言之,你以为“工资压低能赢”,但这恰恰是你的软肋,不仅打不倒西方,还把自己暴露在更大的封锁与孤立中。
结语:不是“干倒对方才能涨工资”,而是“不涨工资就永远干不赢”
中国的战略发展不能建立在“底层先苦几十年”的旧逻辑上。过去的廉价红利已逐渐耗尽,未来的竞争不在于“谁能更苦”,而在于谁能更高效、更稳定、更公平地激发整个人口结构的潜能。
压低工人工资,不仅打不败西方,反而只会让自己陷入内需不足、社会撕裂、技术低效、制度不稳的陷阱。真正值得投入的战略,是:
释放消费潜力,做大内需市场;
提升劳工待遇,增强人力资本;
鼓励高质量就业,推动技术替代低端重复劳动;
建立以人本发展为中心的制度优势。
西方不会因为中国工资低而崩溃,真正能动摇他们的,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一个收入体面、创新活跃、制度公平的现代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