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了600年,毁于一旦,为何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失败?

500

基督教诞生后,就在阿拉伯半岛地区大力传播。但在公元7世纪,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迅速传播,基督教几乎在半岛消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基督教在阿拉伯地区遭遇如此失败?

一、基督教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

耶稣复活并升天后,他的门徒们开始建立教会。起初,门徒们首先向地中海一带的犹太人传教。根据圣经,早期基督徒几乎全为犹太人,以至于罗马帝国认为基督教就是犹太教的一支。

耶稣门徒中有个重要人物——保罗,正式这个保罗开启了阿拉伯地区传教的序幕。圣经上说,保罗曾数次前往阿拉伯地区传扬福音。不过,他似乎也未深入阿拉伯地区。基督教进一步传播是由门徒圣多马和其徒弟阿戴完成的。尤其是阿戴开启了两河流域基督教的传播。

500

根据传说,基督教在1世纪已经越过阿拉伯沙漠传入印度。但是阿戴却不完全是传说中的人物,他有自己的传记《阿戴论》,大致成书于390—430年之间。书中介绍了阿戴如何在当地建立教会以及他的弟子亚该的故事。

阿戴与亚该建立的教会具有强烈的犹太色彩,因为阿戴本身就是个犹太人。1909年发现的《所罗门颂歌》是一部非常古老的书,该书进一步证实了《阿戴论》的真实性。

因此从早期文献看,阿戴确实是在阿拉伯地区建立教会的先驱。然而,到了亚该领导教会期间,他们遭遇当地官方的宗教迫害,很快亚该被打断双脚,不久后死去。此后,在阿拉伯地区基督教传教时代即告一段落,开始进入“教父时期”。

500

(古代教父凯撒利亚的巴西流)

在教父时期,阿拉伯地区逐渐形成了三大教会,分别为安条克教会、亚历山大教会和埃德萨教会,安条克教会约在公元40年左右建立。使徒保罗、彼得、巴拿巴都曾在此宣教,安条克这座城市实际上位于叙利亚境内。1世纪末2世纪初,这里的教会组织逐渐完善,出现了主教、长老和执事等职分,这为其他教会提供了范式。依纳爵主教时期,教会体制更加成熟,主教的权威也得以确立起来。

然而,安条克不仅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犹太文化的浸染。实际上处于多元文化环境中,教会成员的来源与背景很复杂,因此很容易形成异端神学思想,例如诺斯替幻影说、基督受造论以及独一神论等。

安条克教会曾一度统管叙利亚、耶路撒冷、两河流域等东方行省的教会。但在431年,塞浦路斯教会首先分离出去,451年,耶路撒冷宗主教区也分离出来,并在地位上与安条克教会并列。后来,随着一性论在叙利亚的发展、聂斯托利派的迁移以及来自君士坦丁堡教会的相争,安条克教会渐渐失去了其宗教地位与影响力。

500

(安条克)

除了安条克外,还有埃及的亚历山大教会。这个教会兴起的时间相对安条克教会要晚一些,但是约在3世纪,亚历山大教会就发展为最为重要的神学中心之一。然而,其神学观念属于异端派别的一性论,这种神学观点将在5世纪后长期影响着阿拉伯地区的基督教信仰。

451年迦克敦公会议后,一性论被定为异端。他们于是与君士坦丁堡教会分裂并逐渐走向科普特民族化道路。

埃德萨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的东岸,紧邻叙利亚,还是古奥斯若安王国的首都。它位于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中间。正是由于地处特殊的位置,该城市饱受战乱之苦,居民成分也是复杂多样,所以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基督教在该地区的发展与别处大不相同。

如前所述,阿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该地区教会的创始人。不过根据史料,埃德萨教会早期基督徒并非正统派,而是一直充斥着异端,并且正统思想在这里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进来,且只形成了一个小派别。

500

(尼西亚会议)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地理位置以及本土化、东方化而带来的异化结果。因此,埃德萨教会与正统教会存在较为强烈的疏离感和矛盾。不过,安条克教会从2世纪起,就致力于在埃德萨树立正统派的权威。

412—435 年,代表正统派立场的拉布拉出任埃德萨主教,成为正统教会试图控制埃德萨的最后一次尝试。但在5世纪后,埃德萨教会虽然仍由安条克派的主教领导,可是其内部已有分裂,且裂痕无法消弭。最后,埃德萨教会逐渐衰落下去。

二、大公会议与政治考量

基督教建立后出现了不少神学争论,比如三一论和基督神人二性的争论等,也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异端,如阿里乌派、涅斯托利派、一性论等。在5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涅斯托利派引发的神学争论更是导致东方各教会的分化。从此,正统派、涅斯托利派、一性论竟然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了实现教会合一,在拜占庭皇帝的主持下召开了三次大公会议,分别是尼西亚会议(325年)、君士坦丁堡会议(381年)以及迦西敦会议(451年)。然而,就这些会议召开的目的和效果来看,都不是很成功。因为每次达成的合一局面,都在会议后丧失殆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不仅是因为神学立场的不同,更多地则是出于统治者的政治考量。

318年,罗马帝国东部的亚历山大城发生了一件事,惊了整个罗马帝国。原来是有一些人因为神学观念方面的争执,于是在大街上寻衅滋事,结果引发了一场大混乱。参与这事的百姓情绪激动,难以控制。经过调查,人们发现这次事件背后的怂恿者,为亚历山大教会主教亚历山大和教会长老阿里乌。

有趣的是,这二人相互指责对方为异端。闹到这个地步,君士坦丁皇帝认为很有必要出来干预这些争论了。于是在325年,由他亲自主持并参与了尼西亚会议。会上宣告“基督是神”,毫无疑问,阿里乌派受到打击,后来还被逐出教会。

500

(君士坦丁皇帝)

君士坦丁皇帝其实并不是想树立正统信仰,而是想通过教会信仰的统一,来树立他自己在教会中的最高权威。正如他曾经说过的:“我的意志必须贯彻”。

由于基督教当时发展很快,因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会管理体系,这有助于完善帝国的行政管理。如君士坦丁皇帝曾将1800名主教分配到帝国各个省份,按照各省区建立教区,这样有利于他有效地控制这个庞大帝国的精神生活。

对于阿里乌派,皇帝摇摆不定。因为阿里乌派曾支持君士坦丁的政敌李锡尼,因此尼西亚会议的召开,不仅是神学问题,还有政治考量。另一方面,罗马帝国军队中充斥着大量的哥特人,而哥特人大多属于阿里乌派,君士坦丁皇帝对此也有所忌惮。于是,在尼西亚会后不久,为了重新得到阿里乌派的支持,君士坦丁又放逐了大主教阿塔纳修,因为他坚定地持守反阿里乌的思想,这就与皇帝的路线背道而驰了。没过多久,阿里乌主义者再次兴起,并在帝国各个领域施展影响力,导致以后的神学争论局面更加复杂。

500

(阿塔纳修)

三、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后争论继续

尼西亚会议没有解决所有的争论。比如没有解释圣父与圣子的区别,而对于圣灵则又几乎未有涉及。会议结束后不久,撒伯流(另一异端)高声欢呼他们的观点胜利了,阿里乌派继续保持不满,教会内外充斥着争辩和骚乱。甚至在人们兑换银钱或者购买面包时也会参与到神学争辩中。

332年,在阿里乌派的压力下,君士坦丁一世皇帝改变信仰立场,不仅复位阿里乌,还放逐了坚决持守正统信仰的亚历山大大主教阿塔纳修。

341年,一些对尼西亚信经持异议的主教在安条克通过了另一部信经——安条克献堂礼会议的第二信经,这群人后来被称为“半尼西亚派/本质相似派”。

而遭到放逐的阿塔纳修此时却得到了西方罗马主教的支持。这样,赞成尼西亚的一派便和西方教会站在了一起,共同反对东方教会的立场。342年,亚历山大的尼西亚派与西方教会在萨迪卡的索菲亚再次召开大会,但双方与会代表因为对“位格”、“本质”等神学概念存在理解方面的差异,最终分道扬镳。大会虽然结束了,但是东西方教会却彻底地走向了分裂。

500

(尼西亚派)

4世纪中叶,君士坦提乌斯登基,面对分裂,他倒是想重新统一教会,但是他却站在阿里乌派的立场上,多次下令教会谴责阿塔纳修。皇帝都是阿里乌派,那这一派肯定得势,那些年中,阿里乌派的势力达到极盛。373年,阿塔纳修去世,捍卫正统信仰的任务落到了后继者身上,他们便是卡帕多西亚三教父。

与此同时,曾经盛极一时的阿里乌派自身突然分裂,其把持的教区逐渐被尼西亚派夺回。

迪奥多西一世时期,他能认识到阿里乌派带来分裂的危险,因此一改前任皇帝的宽容政策,努力清除多神教,罢免阿里乌派主教。381年,迪奥多西一世召开君士坦丁堡大会,会上不仅重申《尼西亚信经》,另外加上“基督是真人”的宣告。但这又引起另一个重要人物的愤怒,他就是亚历山大主教区利罗。他是坚定的一性论者。

500

(亚历山大主教区利罗)

君士坦丁堡大会大大提升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地位,却使得亚历山大教会的地位远低于君士坦丁堡,又使得亚历山大主教区利罗倍感屈辱。因此,君士坦丁堡大会虽然表面上达成一统,可实际上,还是暗藏着分裂的暗流。终于,在428年,一位叫聂斯托利的君士坦丁堡主教,在圣诞节的演讲中引发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危机。

文史君说

在428年圣诞节的清晨,聂斯托利提出玛利亚是“生基督的人”。他意在表明基督既是上帝也是人。很快,这个宣告便遭到亚历山大学派区利罗为首的一性论派的群起攻之。随之,亚历山大教会与安条克教会便针锋相对,后来双方干脆相互开除对方的教籍。闹得如此不可开交,最后还是皇帝出面,于451年再次召开宗教会议——迦克墩会议,采用折中的办法,结束了长期的争论。

但是,分裂还是没能避免。迦克墩会议后,一性论者更加怒不可遏,他们甚至不理会罗马政府,推选出自己的主教来。从此,东方教会陷入了长期分裂。而教会的分裂还带来帝国的分裂以及统治的弱化,后来再也无力抵抗外来势力。

参考文献

郭瑞:《前伊斯兰时代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西北大学,2019年。

吉文鑫:《拜占庭-阿拉伯雅穆克战役再考察》,东北师范大学硕论,2023 年。

潘玉英:《论7-8世纪阿拉伯与拜占庭对地中海霸权的争夺及其时代意义》,东北师范大学硕论,2008年。

梁旺兵、石沧金:《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发动对外扩张战争的原因》,《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论文辑刊。

(作者:浩然文史·石头)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