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次人类士兵向机器人投降,未来战场将如何发展
未来战争的模式已经彻底改变!这是人类第一次向机器举起白旗,但大概率不是最后一次。
根据乌克兰第三独立突击旅的描述,2025年7月9日,在乌克兰哈尔科夫的俄军前沿阵地,两名俄罗斯士兵面对接踵而至的FPV无人机和履带式自杀机器人的包围,无奈举起了一块写着“我们想投降”(МЫ ХОТИМ СДАТЬСЯ)的纸板。
截至目前,这一消息已经被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证实。
这一刻,传统“人对人”的战争模式,彻底被颠覆了。
01 新的战争方式
根据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几乎无缝衔接的作战闭环。
首先是空中FPV无人机持续压制,在无人机飞手的操控下,连续精准命中掩体门口和射击孔,为地面推进扫清火力点。
随后是UGV迅速抵近,在最脆弱的位置准备携带的三枚反坦克地雷,威慑敌人。
紧接着则是威慑升级,当乌军准备启用第二台机器人时,俄军终于意识到后续抵抗是徒劳的,完全无法对传统意义上的敌人有生力量造成杀伤,且自身必死无疑,于是主动求降。
而乌军这波更秀的是俘虏引导,直接由无人机完成,一架小型多旋翼缓缓下降、悬停、侧移,用通过轨迹为投降者指示方向,带到己方阵地。
至此,从侦察、打击、破障、威慑、引导到战俘接收,整条链路均由无人平台独立完成,后端操作员始终处于安全距离之外,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前线无人化。
而人类在这条链路中的角色弱化为“遥控-监督-决策”,不再是“压制-冲锋-对抗”。
这种战术闭环一旦跑通,复制与扩展就变成纯技术和产能问题,拼的只有一个东西——实体工业,这对全球军事生态都是十分直观的信号。
02 什么UGV
而且,哈尔科夫事件让“低成本摧毁高昂资产”的概念更加具象。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讲过一架FPV无人机加改装弹头,成本仅数百美元,但是能轻松摧毁上百万美元的主战坦克。
而这次新出现的东西是UGV。
老规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UGV是什么。
UGV全称Unmanned Ground Vehicles,即无人驾驶地面车辆,是一种可编程、自主导航的机器人系统,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无人机的地面版。
但放弃了空中维度,UGV换来了更大的载荷空间和更高的低可探测性。
它没有FPV的旋翼噪声,也更易利用地形隐蔽,同时能够拖拽上百公斤补给或直接搭载机枪、反坦克导弹。
不过缺点也显而易见——地形限制比空中平台严格得多,通信链路一旦在障碍物后被遮挡或遭到电子压制,就容易失控。
就像我们小时候的遥控车,过了一定距离,或者转过一个楼角就收不到信号了一样。
因此,UGV的核心技术环节集中在高可靠通信、自主导航与复杂地形通过性这三处。
在战争中,乌克兰面临火力覆盖广、接触线较固定、人员消耗大的局面,把降低一线兵员暴露率视为首要任务。
由于欧美援助、民间众筹和本土工程师的三重推动,各式UGV被迅速投入测试乃至直接上阵,形成了“正规军装备、工业原型、民间改装”并存的独特生态。
在西方援助的系统里,最常被提及的是爱沙尼亚Milrem Robotics的忒弥斯(THeMIS)。
这是一台约1.2吨重的履带式平台,标准续航八小时,可通过快拆接口在数分钟内变换身份,既能拉500-700公斤弹药穿梭于战壕之间,也能加装遥控武器站充当前沿火力点,而换上担架模块后,还能把伤员从火线上拖回救护所。
爱沙尼亚忒弥斯
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的PackBot和克罗地亚的MV-4,前者是微型排爆机器人,后者是重型扫雷车。
Packbot
而这些装备的共同特点是成熟度高、操作教材完备,但数量有限,通常被分配给工兵或特种分队。
与之并行的,是乌克兰本土企业和实验室的原型车。
Roboneers公司推出的Ratel-M可以把PKT机枪、光电瞄具和折叠式低姿态设计整合在一台600公斤的小履带车上,射击时伸出战壕,打完趴回去,只留下不到半人高的轮廓,也可以装担架运人。
而Temerland的GNOM则进一步微型化,整车质量仅50公斤,士兵背包即可携行,同时可以在2—5公里外完成遥控点射或短程侦察。
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祭出的“铁甲”则走向另一端——重型化、火力化,搭配12.7毫米机枪或者反坦克导弹,意图成为步坦协同中的“无人袖珍突击车”。
不过,最普遍的还是民间团队改装的“一次性自杀小车”。工程师们把商用微型履带底盘、电动工具电池和FPV图传拼凑起来,成本往往只有2000-3000美元。
夜间,它们借壕沟或植被掩护,匍匐前进至数十米内起爆,用来破障、骚扰或直接袭击停放的装甲车辆。
虽然精度和可靠性无法与工业级产品相比,但胜在廉价、产量高,且能弥补夜间、强风或电子压制情况下空中FPV无人机难以出动的空档。
03 UGV优势何在
而这次出动的,就是这种一次性“自杀小车”UGV。
这次的“自杀小车”是装有三枚TM-62反坦克地雷的轻型UGV,其成本只有2200美元,其中,3枚TM-62的成本约200美元,UGV本身的成本约2000美元。
而三枚反坦克地雷的总装药为22.5公斤,相当于一发GBU-39/SDB精确制导炸弹的装药,也相当于240mm郁金香迫击炮的53-F-864型高爆破片迫击炮弹装药的75%。
然而,一枚精确制导航空炸弹的成本,根据沙特空军的披露是9.2万美元,一枚240mm迫击炮弹的成本保守估计也需要1.2万美元。
面对这种极端成本差,一方如果继续沿用昂贵的导弹、固定工事或者高价值载人平台抵挡,就会在成本巨大劣势下,陷入慢性失血。
04 主要军事强国的反应
而俄乌战场的新常态,也让拥有雄厚科研基础与工业动员能力的大国们迅速给出回应。
美国方面,启动了“复制者计划”,旨在通过短期内部署大量低成本、可消耗的无人装备,促进低成本无人装备规模化生产,满足美军短期内的作战需求,并在未来作战中形成对抗优势。
该项目由美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在2023年8月提出。
2024年5月,美国防部披露,复制者计划将在2024财年和2025财年共投入10亿美元,采购无人潜航器、无人水面舰艇和无人机等装备,并设定了两年内部署数千套可消耗自主平台的目标,其核心逻辑是:在可能的高烈度冲突中,用规模拆解对手的量产器件并保证己方战损可承受。
美“海上猎人”无人艇
与此同时,美国防部近期发布的“无人系统主导地位”备忘录,更明确要求各军种把“低成本、大批量、软件定义”当作新的装备立项门槛。
而俄罗斯在战场压力之下,也将伊朗巡飞弹、柳叶刀改进型和割草机FPV扩产列为重点应急项目。
欧洲国家虽然预算有限,但通过NATO框架共享传感器数据,也在尝试在数据联合层面弥补平台不足。
整体来看,世界主流军事力量均已默契地把无人化、智能化视作下一轮力量跃迁的压舱石。
而我军,早已经在无人化、智能化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05 我国相关产业土壤与技术脉络
在无人作战系统领域,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链条和庞大的民用无人机生态,这为军事无人化提供了类似芯片之于半导体产业的底层支撑。
从空中维度看,成熟的“翼龙”“彩虹”系列中高空长航时平台已实现批量出口并多次参加边境值勤,国产涡桨、卫星链路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关键件也步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中低空层面,民商两用的多旋翼和固定翼混合机型在实兵对抗演习中已承担班排级火力补偿任务,军民两用产品的效率处于全球前列。
至于蜂群化,2024年多场联演中出现的大型弹射巢、车载集群节点和AI网状调度原型,说明我国已从原理样机跨入多域融合测试阶段。
更何况,我们还有九天无人机母舰。
而在地面上,类似大疆、宇树科技这样的民企,在无人机、四足机器人和小型履带机器人等方向多线开花。
我军负重20–40公斤、续航3–4小时的机器狗机器狼也已列装部队。
宇树机器狗,史密斯专员用了都说好
同时,履带式UGV也在排爆、远距破障、近程火力支援等场景投入试验。
更重型的无人突击车与无人集输车先后完成高原与雨林科考环境下的准实战验证。
换言之,我们已经有了从空中,到陆地,再到特种装备的多层机器人矩阵。
同时,还能通过军地联合测试不断收集数据,军民两用产品甚至可以在民间市场化应用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改进,为算法、供电与链路安全提供新的可靠的训练素材。
这是其他所有国家都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06 未来五至十年可能的应用场景
而在未来十年内可能发生的冲突中,我们很有可能看得到这些系统的实战应用。
首先是可能发生的登陆与夺岛行动。
在这种应用条件下,我们一定会大量使用蜂群无人机进行前期压制和火力引导,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无人艇、无人潜航器将会同步切割海面和水下通道。
紧接着,多批次四足机器人对滩头阵地进行侦察和零散火力突袭,UGV则会完成破障和持续火力覆盖,很有可能对面连我们的人都没看到,阵地就丢了。
然后是推进中可能会展开的城市攻防。
四足机器人与小型轮式UGV完全可以替代部队在巷战中的大部分职能,而在人到不了的地方,机器狗机器狼们可以通过楼间缝隙、下水管道和车库坡道等区域进行侦查情报搜集,把巷战态势实时传输到后方指挥车。
FPV们则在飞手的控制下载楼宇高差间机动,快速对敌高价值火力点做定点清除,在大部分高威胁目标清除后,我军官兵随之进入扫尾。
这种扫尾工作,重点已经不是战斗了,而是甄别目标、稳控秩序和处置俘虏。
除此之外,我们也必须考虑在冲突发生时,边境高海拔地区的稳定。
在这个方向上,我军的UGV和运输无人机梯队可对前线进行补给运输,布置边境重点地段的传感、监控。
而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可以通过同步中继,为地面小型无人车提供视距外控制链路,从而把巡逻半径扩展到传统哨所难以企及的区域,最大限度掌握我军在高海拔边境地区的主动权。
结语
可以说,本次哈尔科夫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清晰、可量化的未来战争先行演示版。我们也见证了无人系统从辅助火力到闭环主导的转变,也昭示了信息化、智能化加持下工业产能的重要性。
换言之,战争开始向工业制造和算法迭代速度倾斜,而不再只是比拼“装药、口径、速度”这些传统指标。
无人系统带来的不仅是性价比,更多的,还是战术思维的改变——数量即生存,迭代即优势,产能即胜算。
而作为工业克苏鲁的我们,在这三要素的比拼中,无疑是佼佼者。
对我们来说,完整工业链与庞大商业无人机生态让我们在硬件成本与生产速度上拥有天然优势,而自主可控的AI算法和抗干扰链路也能把我们的产能优势固化为对敌方目标的精确杀伤能力。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军的机器人部队将在登陆作战、城市攻防、高原巡逻与海上灰区等多重场景中释放颠覆性潜力。
未来战场的胜负,注定不会由单一王牌装备决定,只会取决于谁能让智能机器与人类意图在最短链路内对齐,谁能以工业规模优势不断复制消耗品。
如此看来,哈尔科夫的白旗,只是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