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仍是从事新闻工作的最好时机
(图片摄于延安枣园)
我这两天有幸在延安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一个评论业务培训班,做了一个分享,题目是《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凝聚共识》。
在培训班结束之际,我有三点感想,在现场做了交流,我在这里也想分享给目前仍在媒体行业工作的朋友们,以及希望未来加入媒体行业的朋友们。
第一点感想是,虽然这几年“新闻无用”“传统媒体衰落”的言论甚嚣尘上,但是,我依然认为,任何时候都是干新闻的大好时机,今天尤其如此。从国内看,14亿多人,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各种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在这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理性、建设性的声音的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依然需要媒体人解疑释惑、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依然需要媒体人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在国际社会,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今天几乎所有的重大国际事件都跟中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读者对于真正专业的国际问题分析和评论的需求,同样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面对美西方一些人对中国的恶意攻击,媒体人同样需要担起责任,站在国际舆论斗争和国际传播的最前线。此时此刻,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仍在呼唤好的新闻作品,仍在呼唤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国际国内两个舆论场仍在呼唤够解疑释惑、安定人心的好作品。
第二点感想是,媒体人的工作,需要各方的信任,但是,信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我们自己用好的作品争取来的。很多时候,一个报道要不要做,一篇稿子要不要发,主管部门有主管部门的想法,媒体机构领导有媒体机构领导的想法,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抱怨,不要畏惧,更不要做无谓的、空洞的原则性争论。我们是媒体人,用好的作品说话,是我们推进工作的唯一正确方式。什么是好的作品?比如,在重大舆情中,能够真正把复杂的舆情化解好,并且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作品,就算是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归根到底,要能够真正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能够真正促进全社会的彼此理解,要能够真正超越分歧和对抗,在全社会凝聚了共识、坚定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肯定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要求,甚至是各种各样的限制,我们不要机械地去理解这些要求和限制,而是要从事情的本质出发,多想一想怎么做才对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有利,怎么做才能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我们在媒体工作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抱怨是容易的,也是廉价的。发现问题其实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有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改进工作的大好机会。我们不要停留在对问题的抱怨上,还要多想一想,怎么通过解决问题去赢得各方的信任,去创造价值,去为报道争取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
第三点感想是,今天,来自全国的媒体同行,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应该同气连枝,相互呼应,相互支持。现在一些媒体在遇到重大热点时不敢发声,害怕发声,害怕引发新的更大的舆情。引导舆论的人害怕舆论,这是一种略带讽刺意味也不太正常的现象。实际上,所谓的舆论方向,就是哪一种声音占了上风。今天,我们有这么多体制内的媒体人,还有大量的正能量大V,如果我们当中的某个媒体机构或者是某个媒体人在报道当中遇到了网络暴力和舆论反噬,只要媒体和媒体人的初心是好的,只要问题不是原则性的,我们都可以站出来伸出援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舆论场也是如此。在众声喧哗当中,舆论场本来没有方向,但是,越来越多的同路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去努力,共同朝着理性的、建设性的方向去发声,舆论场也就有了理性的和建设性的导向。
最后,我愿意与大家共勉:期待在每一起重大舆论事件当中,我们都能做到不失语、不缺位、不越位;在大流量时代,我们不被流量裹挟和迷惑。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理性和建设性的声音,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用理性和建设性的声音,在舆论场发出向上、向善的好声音,用理性和建设性的声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激励14亿多人齐心协力,上下同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