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漠中的“披萨”———库麦琪

500

500

在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带,有一种美食承载着当地维吾尔族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它就是被誉为“沙漠披萨”的库麦琪。

这种独特的食物不仅是当地居民果腹的佳肴,更是沙漠文化的象征,它以别具一格的风味和独特的制作过程吸引着无数人的味蕾和好奇心。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库麦琪的制作过程吧。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腾讯纪录片

500

库麦琪并没有特别繁琐的制作步骤,最重要的就是面团和馅料。传统的库麦琪馅料以羊肉为主,将羊肉切成小块,再加入切成小块儿的洋葱。

洋葱的辛辣与羊肉的醇厚相得益彰,为了让馅料更加美味,当地人通常还会添加一些像胡椒粉这类的调料,它们为库麦琪赋予了独特而浓郁的风味,那是一种融合了沙漠的热烈,奔放与神秘的味道。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牧野小院

当面团和馅料准备就绪,接下来就进入了库麦琪制作中最为关键的准备环节——烤制。库麦琪在维吾尔语里的直译是沙饼,顾名思义就是沙子里烤出来的饼。

沙漠居民们会在沙地上挖出一个圆形的坑,这就是他们天然的“烤箱”。

接着收集干燥的骆驼刺、胡杨树枝等沙漠中的植物作为燃料,将其点燃,让火势熊熊燃烧起来。

等到坑里的燃料燃烧殆尽,只剩下炽热的灰烬和通红的炭火时,烤制库麦琪的准备工作才算完成。

此时,将和好的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儿,用擀面杖擀成薄饼状。

把准备好的馅料均匀地铺在面饼上,再将面饼折叠起来,把馅料紧紧包裹在其中,形成一个半圆形或圆形的饼坯。

随后,用一块湿布将做好的饼坯擦拭一遍,这不仅可以让饼坯表面更加光滑,还能在烤制过程中形成一层薄薄的蒸汽层,有助于库麦琪的熟透和口感的提升。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牧野小院

将饼坯小心翼翼地贴在烧热的沙坑壁上。贴好饼坯后,迅速用沙子将坑口覆盖住,利用沙子的余热将库麦琪慢慢烤熟。

大约经过四十分钟的等待,当诱人的香气从沙坑中弥漫开来,就意味着库麦琪即将出炉。

揭开覆盖在坑口的沙子,用工具将烤好的库麦琪从沙坑壁上取下,此时的库麦琪散发着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表面金黄油亮,还带着一些被沙子烫出的斑驳痕迹,这正是它独特的“沙漠印记”。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笑笑在新疆

将库麦琪从沙坑中取出后,稍微放置一会儿,让其温度冷却,就可以尽情享用了。当你咬下第一口,外皮的酥脆和你的牙齿发生碰撞。那是经过高温烤制后形成的独特口感,“咔嚓”一声,仿佛是沙漠中风沙的呼啸。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牧野小院

还来不及咽下第一口,鲜嫩多汁的馅料就已在口中散开,羊肉的鲜美、蔬菜的清甜和香料的浓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丰富而和谐的味道,瞬间点燃了味蕾。

每一口库麦琪都充满了浓郁的风味,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沙漠之中,感受到了沙漠居民的热情与豪迈,体验到了这片神秘土地上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Rex

500

在当地的文化传统里,库麦琪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社交和庆祝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它象征着团圆、幸福与分享,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库麦琪,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传递着亲情、友情与邻里情。

而且,它也是沙漠地区待客的最高礼遇之一,当远方的客人到来,主人端上一份热气腾腾的库麦琪,便是将最诚挚的欢迎与祝福送给客人。

让客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沙漠民族的热情好客与淳朴善良。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闪闪发光陆星宇呀

早在几年前库麦琪被纳入到策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其背后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

在漫长岁月里,沙漠的恶劣环境考验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库麦琪正是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wxy晴天

它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温暖时刻,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文化纽带。如今,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库麦琪不再只是沙漠中的小众美食。

越来越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品尝到它,它走出策勒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领略到沙漠文化的独特魅力。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笑笑在新疆

500

品尝库麦琪,不仅是享受一道美食,更是对非遗文化的致敬与传承。如果你还没尝过,一定要找机会感受这份沙海深处的美味。

每一次品尝库麦琪,都是一次与沙漠文化的亲密接触。它让我们在繁华都市的喧嚣中,也能感受到那片广袤沙海的独特魅力。

快来一起品尝这道被沙海封印的美味吧,让库麦琪的味道在你的舌尖上绽放,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沙漠风情。

-END-

审核主编:刘美仪

副  主 编:许露琪、穆尼热

版      块:新疆滋味

版      主:马丽娜

作      者:苏迪耶

校      对:江彩霞

排      版:娣丽努尔

后      台:夏依旦

图片来源:小红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