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了,我就是那个当年没报清北的学生”

来源 | 微信公众号“就叫熊太行”

作者 | 熊太行

今天周二,念一份来信。

来自K。

熊师傅:

能不能聊聊江西那个班主任看到学生没有报清北就在群里骂学生的事儿。

我家孩子开学就上高三了,成绩还不错,如果也遇到类似的压力,应该怎么办呢?

好,安排,这个话题我还真有点发言权,当年我就是那个没报清北的学生。

500

K:

你好。

报志愿和天下的万事一样,谁承受后果,谁就是那个最终做决定的人。

所以,这件事要听孩子的,孩子没有准主意,那就父母来定。

不要因为好面子,或者心软、耳根子不够硬,就选一个自己不能接受、不喜欢的专业或者学校。

说说我的经验。

我2000年高考,出成绩一看,排在我前面的,全省有38人,和我平分的还有17人。

平分的时候优先看是不是省市三好,其次是看考生是否党员,这俩我都不是,所以可以默认为,平分的17个人都能把我踩下去。

现在的孩子们,可以填报的志愿很多。我们那时候没什么可选的。

我们中学把教学楼改成招生摊儿,好大学一校一间,一般点的三个学校一间,大家就跟逛臭豆腐和油炸大鱿鱼一样,这里看看,那里问问。

清华大学那时候还没有文科院系,只有经济学类文理兼收的专业,但那年在河北不招文。

头一档只有北大,爱上不上,大概是招20多个,具体数字记不清了。

然后就是人大和复旦。

过往经验,填北大就是俩专业保险,考古和图书馆学能保证,再不然试试小语种。

即使是这类专业,也很容易滑档。

和以前的考生相比已经是幸运的了,我们是本省第一批“出分报志愿”的考生。

之前的学生,考完了都是苦大仇深不能休息,赶紧买一本高考真题,把整套卷子重新做一遍,给自己估一个分,就这个不准确的分去忙报志愿。

教育、考试部门更不会给你分数段,你只能按照往年数据盲猜。

当时还有一个好听的说法,说是让各校雨露均沾,都能公平地获得人才,就跟NBA烂队能选状元似的。

其实就是那时候的衙门治理水平低,而且懒,不愿意加太久的班儿,出分后报志愿,他们的工作量是要翻倍的。

估分报和考前报,都是典型的盲人骑瞎马,全省前十、前五上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之类的学校,比比皆是,当然了,人家也不会在乎你的幸福,个体的幸福算什么呢?

我们学校有两个同学比我高,一个高3分,一个高1分。

学校当然也希望我们有人填北大。

但我和高1分的同学,都没有松口。

我们老师挺委婉地提了这事儿,我说,老师,我平脚板,我虽然很喜欢这个专业,但报考古系体检过不了的(考古系要出野外),图书馆系虽然招文,但那是一个理科专业,我的数学成绩您还不知道,进去学那个等级的高数,大概率生不如死。

高3分的同学是个女生,在我们后面俩男生的鼓励下,勇敢地填了北大,去读了法语;

高1分的同学,去了人大金融;

我去了人大新闻。

当时看起来,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我们俩人都超了北大的线不少,但我们都没有后悔,这就是自己做的决定的开心之处。

所谓的“把每一分都用上”,是非常愚蠢的一个念头。

500

这个出口伤人的班主任漆老师,他的KPI当中,就有清北两个字,全年级3个高分都不填清北,他有直接的奖金损失,在学校领导那里会不受信任,在清北招生组那里也会很为难。

但是他搞不清楚,高考完了之后,他那王的权柄,就已经是一根竹棍儿了。

大家见了你,客气一点叫你一声漆老师,不客气一点,喊你一声老漆、阿漆,你也不能怎么办,最多是如果这学生还有弟弟,未来也上一中,漆老师可以申请回头当他弟弟的小孩子班主任,抓起来狠狠虐待。

现在的清北有很多专业,比如北大医学部护理专业,在学校宣传上,也是“走了一个北大”,但你是不是真的喜欢去当护士?如果不喜欢,就不要填报。

之前有人在北大上了一天课就回高中复读,转身考了清华,就是因为他上的是护理专业,他一天就知道他根本不喜欢。

不要用孩子四年甚至一生的痛苦去讨好老师,成全老师的KPI。我们《关系攻略2》,就是专门治愈好学生用的,学完了想干啥干啥,不委屈自己。

所以当有老师劝你用你家孩子的前途来赌清北——

上策,你可以:

“老师,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我们家长和老师,帮他提建议就好了,最终还是让他自己决定吧。”

中策,你可以:

哭,喊,耍赖,就各种推脱。学不了啊,活不成的!把老师吓跑。

下策,你可以:

含含糊糊,填的志愿都是孩子自己想填的,结果出来,就不跟老师来往了。

而不是转头帮着老师,一起去欺负孩子,给孩子施压。

家长是最应该支持孩子的人,你不挺身而出,他怎么办呢?

我以前写过一个家长的问题,孩子被欺负很久了,她希望孩子自己去抗争,还拖孩子的后腿,完全没有担当。

这不对的。

祝工作顺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