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码头出现的新职业 | 港口圈
“找呀找呀找工作,找到一个好工作,既是国企又高薪,面朝大海笑嘻嘻。”
随着港口在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的浪潮中焕发新生,“去码头搬砖”不再和体力劳动深度捆绑,一批“新职业”悄然登场。这些“新码头人”们或操作着无人设备,或穿梭在数据之间,或践行着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近年来港口到底出现了哪些新职业?这些岗位又有哪些神奇之处?
一、远控司机:坐在空调房里“搬箱子”
图片来源: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分公司
随着无人岸桥、无人堆高机、无人集卡逐渐成为新一代码头的“标配”,司机们不再需要顶着烈日、登高作业,而是在港口的远程操作中心,通过监控画面和操控台,精准地完成每一次装卸任务。国企铁饭碗+舒适的办公环境+可观的薪酬,让远控司机成为近年港口最热门的职业之一。
如今,码头的远控司机一部分由传统的桥吊老司机转岗而来,也有一部分通过社招而来,无论哪种,都需要有丰富的一线操作经验,再经过培训、理论考试、实操测试等一系列考验后才能够胜任。不仅需要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还要能应对设备异常、保证作业安全。看着像在“抓娃娃”,其实背后每一步操作都关乎效率与安全。
二、码头系统优化师——给码头“打补丁”
智能手机在不断升级更新系统的时候,需要系统优化师在一旁分析和调整系统配置,给手机系统“打补丁”。智慧码头在运营过程中也是一样,系统需要不断优化、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升作业效率。因此,在天津港北疆港区、广州港南沙港区等自动化码头,一批码头系统优化师应需上岗。
在中控室内,系统优化师面对着三块屏幕,左边屏幕是码头调度指令,右边是现场监控的实时画面,中间是智能水平运输系统,显示着所有车辆的运行轨迹。通过随时观察码头智慧系统的运行情况,对码头软件系统进行优化。作为一个全新的工种,码头系统工程师既要有过硬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也要熟悉码头的生产流程,是码头HR眼中的“香饽饽”。
三、数据孪生工程师:虚拟港口的“建筑师”
图片来源:山东省大数据局
三艘20万吨级大船同时靠泊,码头如何“排兵布阵”?台风要来码头如何做好准备?突发情况下码头集疏运如何做到有条不紊?这些原本需要在脑海中不断演练的设想与推演如今在电脑中就能迅速完成,这些,多亏了数据孪生工程师。
码头的数据孪生工程师的工作是在电脑里“建”一个港口,将真实港口的设备、地理、流程等信息一比一复刻到虚拟空间中,利用3D建模、物联网、实时仿真技术,实现对港口运行的模拟、预测和远程操控。通俗点说,就是给港口“装上大脑和眼睛”,让它变得“能看会想”。
这种职业要求技术人员要懂建模、会编程,还得了解港口的运作逻辑。随着智慧港口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码头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多。
四、港口生物学家——海洋环境的“守护神”
在塔科马港挂蜂鸟喂食器的港口生物学家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形容港口未来的发展重点,一个是智慧,另一个无疑是绿色了。为了保护港口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一种新的岗位孕育而生——Port Biologist(港口生物学家)。
看名字就知道,目前这一岗位主要在国外港口中存在,如美国洛杉矶和长滩港、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港、荷兰鹿特丹港等都聘请了生物学家,从事港口环境检测与评估、海洋生态保护等工作,确保港口开发和运营活动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接受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沿海大型港口,如盐田港、厦门港、广州港等也与研究机构或第三方团队合作,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港口对于ESG的愈发重视,港口生物学家也正从“小众”走向“大众”。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从“体力活”到“脑力活”,港口的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有新职业的出现,就有传统的岗位随着自动化的普及逐渐消失,比如闸口、理货等等,由于工作量大,工作精度高,都已有了无人化的替代方案。可以确信的一点是,港口正在变得更聪明、更绿色,这种变化,为更多人加入港口提供了渠道。你还知道港口哪些新兴的工种,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