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中的生活并不美好
"耗费1500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竟被宇航员称为‘太空监狱’——恶臭、噪音、拥挤远超想象,而中国天宫空间站却如苹果专卖店般整洁。这个16国合作的‘太空明珠’正走向解体,背后是设计缺陷与大国博弈的残酷真相。"
当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参观德克萨斯州监狱后,脱口而出的那句话震惊了所有人。"这里的味道让我想起国际空间站——防腐剂、垃圾、狐臭混在一起。"这个耗费千亿美元、16个国家联手打造的太空明珠,竟然被比作监狱。
宇航员亲述的"太空监狱"真相
凯利在那间阴暗的牢房里停了很久。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说不清的味道,他突然有种熟悉感。在太空生活了340天的他,对这种混合气味太熟悉了。
这位资深宇航员毫不掩饰地写进了回忆录《耐力》。与科幻电影里光鲜亮丽的太空舱完全不同,现实中的国际空间站更像个高科技垃圾堆。密密麻麻的电线缠绕在头顶,各种设备把角落塞得满满当当。
维克多格洛弗第一次进入空间站时说:"你会闻到浓烈恶臭,特别是健身区和厕所附近,像个巨大更衣室。"这话听着夸张,但道出了残酷现实——人类最先进的太空实验室,基本卫生条件竟然如此糟糕。
空间站里78%氮气、21%氧气、1%二氧化碳,还有宇航员呼出的各种气体、汗水臭味、脱落的皮屑毛发。虽然有强大的空气循环系统,但对异味束手无策。7到9个人在密闭金属罐里生活半年,所有味道混杂在一起反复循环,最终形成难以忍受的恶臭。
失重环境还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体液涌向头部,宇航员鼻腔充血,嗅觉变得不灵敏。这看似好事,实际上掩盖了更严重的卫生问题。当宇航员适应了恶劣环境后,往往意识不到情况的严重性。
NASA规定,空间站人员每隔一天换次袜子内衣,每10天才换次衬衫裤子。在地球上,这样的卫生习惯简直不可想象。但在太空中,这已经是能达到的最好标准了。
密闭空间中的卫生危机
国际空间站加压空间915.6立方米,人活动空间只有388立方米,57%被设备占据。388立方米相当于130平米房子,但要塞下7到9个成年人,还有大量科研设备、生活用品。这种拥挤感要放大十倍。
整个空间站只有7个固定床位,驻站人员经常超过这个数字。多出来的人只能在墙上挂睡袋,看起来像贴墙睡觉。虽然失重环境中姿势不重要,但这景象着实滑稽,也反映出空间设计不合理。
每个"卧室"就是比人稍大点的睡袋,四周是冰冷金属墙壁。国际空间站存在严重的嗡嗡噪音,来自制冷扇、压缩机或实验设备的旋转摄像机。凯利说:"在这里,你甚至能听到同事起夜的声音。"
6个房间中,只有2个没超过60分贝噪音线,大部分房间噪音都在60-70分贝,相当于繁忙高速公路噪音,有时达到78分贝。想象下,在高速路旁房间睡半年是什么感受。
俄罗斯舱噪音比美国舱更大,为保持空气流通,卧舱门都被拆掉了。住里面的宇航员必须戴耳塞睡觉。即便如此,还有宇航员听力受到永久损害。一名宇航员坦言,6个月空间站生涯使他对高音频敏感度明显降低。
为维持宇航员生命,空间站必须24小时不间断运行各种系统。空气循环、温度调节、水循环、通讯系统都在不停工作,发出各种声响。为节省空间重量,这些设备隔音措施往往很有限。
向空间站输送物资极其昂贵,每送1公斤水需要花费1公斤黄金的价钱。在这种情况下,宇航员根本不可能随心所欲洗澡洗衣服。
驻留空间站半年里,宇航员只能用湿巾擦拭身体,不能洗脸洗澡更不能洗衣服。内裤穿几天后翻个面再穿几天,运动服汗湿了晾干搓搓再穿。这样的卫生条件在地球上无法想象,但在太空中却是常态。
宇航员每天要大量体育锻炼对抗失重环境对身体影响。高强度运动后大汗淋漓,却只能用湿巾简单擦拭。一个每天运动出汗、十几天不换衣服的人身上会是什么味道,可想而知。
宇航员每天产生相当数量垃圾:吃剩食物包装袋、脏衣服、擦拭湿巾、粪便及浓缩尿液。这些装进袋子堆到货运飞船角落,但货运飞船几个月才离开一次。各种垃圾在袋子里发酵,恶臭分子在空气中扩散。
多国合作项目的设计缺陷与老化危机
1998年,俄罗斯"曙光号"功能货舱从哈萨克斯坦发射场升空时,全世界都为这个人类历史最雄心勃勃的太空合作项目欢呼。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使用,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且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
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再加上欧洲航天局下属11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投入前所未有资源。原预算500亿美元,实际投入远超这个数字,有些估计达到1500亿美元。
仅美国一家,每年就要往这个太空实验室投入30到40亿美元维护费用。这样的投入规模足以建设几十座现代化医院或数百所学校,但全都送到400公里高太空中,换来的却是连基本卫生条件都难保障的"太空监狱"。
16个国家参与虽然体现国际合作美好愿景,但也带来技术标准不统一的噩梦。美国负责试验舱、离心机调节舱、居住舱,俄罗斯负责多功能货舱、服务舱,欧洲研制自动转移飞行器,日本贡献实验舱,加拿大负责机械臂系统。分工明确,实际却各自为政。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技术标准、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当这些"拼图"最终组装在一起时,兼容性问题层出不穷。电线布局混乱、设备接口不匹配、空间利用率低下,这些不是偶然,而是多国协作模式必然结果。
更麻烦的是维护问题。某个系统出现故障时,往往需要原设计国技术人员参与,但太空中宇航员等不起地面国际协调。临时修补、应急处理成了常态,时间久了,整个空间站像个打满补丁的破房子。
总重420吨的国际空间站是当前在轨运行最大空间平台。组装建设始于1998年,2000年11月以来持续有人驻站,2009年实现支持6人长期驻站,2011年基本完成建设。从2000年第一批宇航员入驻算起,这个庞然大物已在太空连续运行24年,远超原定15年设计寿命。
漏气问题2019年首次被发现,已持续5年。NASA监察长办公室报告显示,由于长期漏气,国际空间站有50处"令人担忧隐患"和4处裂缝。每天超过正常标准0.9-1.1千克气体泄漏。
今年4月,空间站空气泄漏速度一度达到每天约1.7千克。这种泄漏速度持续下去,空间站很快失去维持生命基本条件。
这些漏气问题源头位于俄罗斯"星辰"号服务模块隧道中,该隧道连接对接端口和模块主体部分。这个建于2000年的舱段,已在太空服役24年,金属疲劳和微裂缝出现几乎必然。
俄罗斯专家认为,空间站振动给墙体带来压力,导致"应力疲劳",温和力量长时间内开始使金属开裂磨损。美国专家看法更复杂,认为问题涉及机械应力、环境暴露、残余应力等多个因素。
这种技术分歧本身说明问题严重性。当设计舱段的俄罗斯专家和使用的美国宇航员对同一问题都有不同看法时,修复工作变得异常困难。
俄罗斯宇航员用密封剂和打补丁方法覆盖所有已知裂缝,每日空气泄漏量减少约1/3,但仍没停止。他们甚至使用特殊胶带、医用纱布等各种材料修补,但这些临时措施显然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美俄两国对这个问题严重性判断存在分歧。俄罗斯方面相对乐观,认为灾难性解体可能性不大;美国NASA高度紧张,甚至要求停靠在国际空间站的载人"龙"飞船增加临时座椅,备紧急撤离之需。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俄太空合作变得越来越微妙。俄罗斯曾威胁2025年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虽然后来延迟这一决定,但合作不确定性已严重影响空间站正常运营维护。
2031年退役倒计时与中国空间站的崛起
2022年2月,NASA宣布计划2031年摧毁国际空间站,残骸将沉入南太平洋无人区"尼莫点"。这个决定来得比预期更早。原本设计寿命只有15年的国际空间站,延期服役近10年后,终于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
NASA这个决定听起来很科学理性,但背后透露的却是无奈。当维护老化空间站成本和风险都越来越高时,让它在大气层中燃烧反而成了最"经济"选择。耗费1500亿美元、凝聚16个国家心血的人类太空合作结晶,最终命运竟然是坠入太平洋。
美国政府为防止出现"唯一的人类空间站是中国空间站",强行将国际空间站服役期限推迟到2030年。这句话暴露了美国真实担忧——如果国际空间站提前退役,而美国商业空间站又没能及时跟上,那么中国天宫空间站就将成为太空中唯一载人科研平台。
尽管国际空间站预计2031年才正式退役,但目前越来越多迹象显示它正因老化问题陷入危险状态。NASA专家团队担心国际空间站将出现灾难性故障,甚至面临解体风险。当一个空间站需要宇航员随时准备紧急撤离时,它的科研价值和安全价值都大打折扣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天宫空间站正展现出完全不同面貌。美国宇航员还在为国际空间站恶劣环境苦恼时,外国专家参观中国空间站后给出截然不同评价。他们惊叹地发现,天宫空间站"就像苹果专卖店那样干净整洁"。
中国对"天宫"空间站采用统一设计架构和技术体系,使得三个舱段所有系统互联互通、协同工作。这种统一性是国际空间站永远无法实现的。
天宫空间站设计充满人性化考虑。问天实验舱工作区噪声保持在60分贝以下,睡眠区保持在50分贝以下,满足相关医学标准要求。相比之下,国际空间站大部分区域噪音都在60-70分贝,有些地方甚至达到78分贝。
在天宫空间站里,宇航员不再需要忍受杂乱电线和设备。所有必要连接都被巧妙隐藏在墙壁内,既保证功能,又不影响整体美观。睡眠区设计宽敞舒适,每个航天员都有自己私人空间,甚至还配有小窗户,可以在休息时欣赏太空美景。
虽然总体积比国际空间站小些,但其110立方米有效活动空间却能为3名航天员提供足够舒适生活环境。这种"小而精"设计理念,避免了国际空间站那种"大而乱"问题。
天宫空间站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了环境管理和卫生维护。从源头控制垃圾产生,高效处理废弃物,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这不仅确保了站内环境清洁,也为太空环保树立了新标准。
在设计天宫空间站时,充分考虑了睡眠区与工作区距离,采用加隔振器方式有效过滤噪音,所以睡眠区实测噪声仅为49分贝,符合标准。这种细节用心,体现了中国航天工程师对宇航员生活质量重视。
1998年,美俄日等16个国家联合建设国际空间站项目,却将中国排除在外。2011年,美国国会批准"沃尔夫条款",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美太空科研合作。面对美国"太空封杀令",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在空间站领域"杀出一条血路"。
历史充满讽刺。当年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的中国,如今却建造出了比国际空间站更先进、更人性化的太空家园。这种"封杀"反而促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道路,最终实现技术上弯道超车。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称,面对中国竞争,美国推进空间站商业化,准备让国际空间站脱离轨道,并让美国企业开发的空间站取而代之。但人们担心这一想法会步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后尘,不断出现问题,届时中国或将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