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小伙”与“8+9”:两岸“边缘酷文化”的社会隐喻
一、现象的浮现:两岸“亚文化标签”的诞生
在中国大陆,“精神小伙”这一称谓最早源自短视频平台上的“洗剪吹风格”青年。他们多以紧身裤、花衬衫、油头亮发为外形标志,在快手、抖音等平台上以唱跳、摆拍、炫酷等方式展现自我;而在台湾,“8+9”一词则是2010年代在台湾新兴的词汇,源自当地民俗“八家将”的闽南语发音,因刻板印象中八家将阵头参与者多为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历较低的年轻男性(年轻女性则称为89妹),且不少与黑道有连结,就被网民用来指代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历较低的年轻男性,后来泛指一群染金发、穿拖鞋、配链条、语带粗俗的青少年。
乍看之下,这两个群体似乎是“社会边缘”的视觉产物,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非主流”,但它们所折射的,远不止是造型或表演风格的相似,更是当代两岸社会中青年在身份认同、阶层张力与文化表达中寻求自我空间的一种隐晦抵抗。
二、文化心理:从反叛美学到阶层姿态
“精神小伙”与“8+9”的文化,本质上皆为“边缘酷文化(subcultural cool)”的一种表达。他们通过违背主流审美的方式,展示与都市中产审美相对抗的“草根风格”。这种反主流、耍帅、耍狠、耍拽的姿态,本质上并非无知或轻浮,而是一种文化资本较弱群体所采取的“象征反抗”。
在中国大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持续存在,许多“精神小伙”来自三四线城市或县城,他们缺乏稳定就业,也很难进入主流“精英”轨道,但借助短视频平台获得关注与粉丝,他们试图打破原有阶层封闭,营造一种“虚拟权力”的获得感。
而在台湾,“8+9”的文化则更多是都市边缘青年的自我包装与族群认同。他们或许辍学、从事临时工作、混迹街头,但他们以此风格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与圈层语言。在“自我认同缺失”的社会状态下,这种文化成了他们“存在感”的主要通道。
这两种风格虽看似粗鄙,实则承载着底层群体对“被看见”的深切渴望——是一种将无力感转化为张扬的表演行为。
三、媒体与社会的双重凝视:污名化与审美奇观化
两岸社会对“精神小伙”与“8+9”的态度,普遍经历了从调侃、贬斥、污名化到娱乐化、奇观化、商业收编的路径。
在大陆,许多短视频平台通过“猎奇式算法”反复推送“精神小伙”内容,使其从原本的边缘文化被搬上主流舞台,形成“笑话”与“模因”传播。其穿搭、口音、动作被剪辑、仿效,演变为一种“网络热梗”。这虽然让他们获得短期流量,但也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对其“土味”“低俗”的刻板印象。
在台湾,“8+9”同样长期受到媒体戏谑,甚至被当作都市传说般“危险青年”的象征。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纪录片、短片与嘻哈歌手开始反思这种标签背后的阶层不平与社会排斥。例如高雄地区的青年团队拍摄《我们不只是8+9》系列,试图剥开标签,看见他们的成长背景、家庭压力与城市边缘化。
这也说明:当社会只以标签看人时,真正的问题——教育失衡、资源不均、城市歧视——便容易被娱乐化所掩盖。
四、两岸差异:平台环境与文化包容度
尽管“精神小伙”与“8+9”有诸多相似,但两岸社会对待这类文化的环境仍有关键差异:
平台差异:大陆以抖音、快手等算法导向平台为主,强调“可视化流量”,因此对精神小伙有更强的商业性利用;而台湾以YouTube、Dcard、PTT等社群互动平台为主,虽然传播速度慢,但更容易出现深度讨论与反思空间。
文化反弹力:台湾本地部分艺人、设计师反而“翻转”8+9文化,例如将“庙会”“槟榔西施”元素转化为艺术创作,尝试赋予其文化价值;而大陆对“精神小伙”的挪用大多仍停留在娱乐消费与刻板贬斥之间,少见从下而上的文化重塑。
族群议题交织:台湾“8+9”文化往往与移民二代、南部经济边缘地带相连,而大陆的“精神小伙”则更多与新工人、快递员、直播打工人等泛城乡边缘人群交叉,背后隐含着不同的社会结构逻辑。
五、表象背后,是青年寻找自我的力量
在中国大陆,“精神小伙”以自信、张扬、个性鲜明的形象走红短影音平台;而在台湾,“8+9”则代表一群街头气息浓厚、语言直接、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形象。虽然这两类青年群体过去常被贴上“非主流”、“草根”、“边缘”等标签,但若细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其实代表着一种不同的青春姿态——真诚、不掩饰、勇敢表达的生命力。
无论是霓虹发色还是夸张穿搭,其实都是他们在努力告诉世界:「我也值得被看见」。这不是反叛,而是年轻世代面对单一价值体系时,发出的创造性回应。
这些群体不只是时尚表象或网络笑谈,更是社会多元能量的体现。在大陆,有许多“精神小伙”靠短影音平台自学拍摄剪辑技巧,进而发展为本地网红、直播导购甚至创业者。他们并非没有梦想,而是用属于他们的语言努力走出一条路。
在台湾,许多来自基层的“8+9”青年开始投入街舞、嘻哈、改装车设计等领域,更有不少转身投入公益、社区服务。例如高雄有团体创立专为8+9提供音乐创作与情绪支持,让他们用音乐表达人生,重建自信与方向。这说明,只要我们愿意理解,任何群体都有被点亮的可能。
六、教育与媒体的责任:让年轻能量被正向引导
过去,社会常以“异类视角”看待这些青年和青少年,用媒体片面化的语言定义他们,如“社会问题”或“非典型青年”。但这其实忽视了教育资源不均、文化落差与成长环境限制等背后的深层因素。
我们应该改变方向——不是去改造他们成为主流样子,而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价值。学校教育可以更弹性地纳入街头文化、青年创意设计、社群表达等课题,引导这些青年将个性转化为技能、兴趣变为专业。
媒体也应当放下猎奇视角,用更多鼓励性报导记录他们的努力与转变。例如从“爆改发型师”到“街舞老师”,从“直播卖手冲咖啡”到“开设文化潮牌”——这些都是他们一步步累积出来的成就。
不论是“精神小伙”还是“8+9”,其实都在对单一审美和价值体系提出提问。他们提醒我们:文化不该只有一种样貌,成功也不止一条路。
当我们重新认识这些青年,会发现他们活泼、敢秀、有主见,也具备强烈的群体意识与文化创造潜能。他们喜爱自由、乐于尝试、不怕出错,这些特质恰恰是现代社会创新所需要的核心动能。
若社会愿意给予包容与支持,这些青年将不只是“被看见”,更可能成为创造城市文化与社群活力的新力量。
七、结语:让每一种青春都有发光的机会
我们处在一个日益多元的世界,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青年用不同方式表达自我。无论是“精神小伙”还是“8+9”,他们不需要被嘲笑,更不应被排斥;他们需要的是理解、鼓励、陪伴与舞台。
让我们共同打造一个更有弹性、更愿倾听的文化环境,让每一种青春都能在阳光下自在成长,在多元共存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