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钿甜230万耳坠背后,网友到底在愤怒什么?

这段时间,关于黄杨钿甜佩戴“230万耳坠”的热搜,把这位本该低调演戏的小童星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争议的焦点不是耳坠本身,也不是黄杨钿甜本人。而是这背后,一整套娱乐工业与资本审美交织的叙事——一边是童星打扮得像贵妇,一边是网友的朴素价值观被踩在脚下,众人心中那个“中国式家庭奋斗史”似乎正在被资本一把撕碎。

500

首先说明,这个所谓“230万”的数字,是来源于品牌方发布的商品吊牌定价。是否真值这个价,耳坠是不是赞助品,还是赞助品?还是她妈的?几方说法矛盾,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在一个几千万网友都在为房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焦头烂额的时代,一条耳坠值230万的信息本身,就像是往人心上丢了块巨石。

网友愤怒的,不是黄杨钿甜本人,而是这个现象背后的“阶层炫耀”。一个刚过成年礼的女孩,成年礼上佩戴价值数百万的珠宝,这不是角色需要,也不是艺术表达,而是资本在借“儿童演员”做一场奢侈品的炫富秀。

这让人想起鲁迅笔下那个“穿着长衫的孔乙己”,今天的观众,就像站在酒店玻璃门外张望的人,一边看着里面的金光闪闪,一边摸了摸口袋里的余额。

500

还有人说了,“有钱就有钱呗,犯得着骂吗?”这就回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到底要让什么样的价值观统治屏幕?

黄杨钿甜之所以火,不仅是因为她演技不错,更因为她代表了一种“乖巧听话”的形象。但当这样一个角色,被打扮成满身名牌、佩戴天价耳坠,角色与现实的错位感,瞬间击穿了观众的心理防线。

我们已经看过太多长得像“明星”的人演“普通人”了——流浪汉妆发都要美颜打光、农村孩子住精装大宅、女主从早到晚戴着C位化妆。观众不是不识货,只是受够了这种“消费底层情怀、展示上层品味”的套路。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审美背离。一个个“童星”在镁光灯下迅速被资本包装,从孩子变成商品,从演员变成流量IP,而真正的表演、故事、质感,却逐渐边缘化。

500

为什么网友会对一个童星耳坠的新闻表现得如此愤怒?

表面上是对“炫富”的反感,本质上是对“公平感”的失落。在一个努力可能买不起房、看不起病的社会环境下,“财富”一旦不再来源于努力,而是源自“起点”与“关系”,人们就会陷入一种情绪性焦虑:我再努力,也进不了你们的圈子。

黄杨钿甜是幸运的,她是凭借自己实力走红的童星。但当她成为一场高奢秀场的“门面”,她就不再只是个演员,而变成了一个“富人世界”的投影仪。普通人不是看不起她,而是从她身上看到了“遥不可及”的天花板。

这也是为什么,舆论总在一些奇怪的地方爆炸——230万耳坠、豪车出行、明星炫富合集——这些信息本身并不违法,但它们精准地戳中了社会的痛点: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还有没有翻盘的可能。

500

最后要澄清一个问题,网友并不是天然“仇富”。如果一个人靠努力打拼成为富人,大多数人是会佩服甚至羡慕的。但当“富”成为一种包装术,一种提前设定好的舞台剧,大众的情绪就不再是羡慕,而是反感。

黄杨钿甜事件的舆论本质,其实是一次“幻灭”。观众曾以为她代表着“努力就有机会”的童话,如今却发现童话背后是官二代、富二代,有剧本,有金主,也有利益游戏。

500

而这样的幻灭,不止发生在她一个人身上。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个被资本利用的流量童星,都是被架在聚光灯下的“象征物”——他们本该代表希望,现在却被包装成特权的载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