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餐饮结业潮背后:是否要倒闭2000家才“正常”?

这边厢,海皇粥店宣布全线结业;那边厢,另一家大型连锁酒楼被揭发拖欠员工强积金,经营危机的讯号处处可见。

500

当下香港经济的低迷已成共识,不少行业都陷入挣扎困境,但若深入查看,却发现香港现时的持牌食肆总数竟较2019年疫情前上升近11%,达至逾1.7万家,这个表面数字引发我重新思考餐饮业真正面对的挑战。

500

▲海皇粥店日前宣布全线结业。

高成本结构下的真问题

香港经济正值寒冬,港元兑换率相对亚洲其他地区偏高,不少人宁愿北上,或飞往日韩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消费选择。当香港普通一顿晚餐动辄一、两百元,要“食好啲”更可能一张“大牛”也不够,对比日本数百港元已能享受高质和牛套餐,确实令人唏嘘。

不过,看到持牌食肆总数达1.7万家,较疫情前多了近1,700家,变相意味着如果香港经济不如疫情前,再加上北上消费成风,香港食肆随时可能要执多2,000家,才算“追上”疫情前的环境水平。

再看租金成本,已不再是餐饮业最大的压力。例如大家乐(341)最近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租金只占整体成本11.7%;相反,人工成本及原材料和包装成本分别达到34%与27.4%,合共超过61%。成本结构的改变,意味着人力与供应链效率成为关键,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租金。

大集团难求灵活小餐厅逆势突围

看到餐厅数量不减反增,原因之一在于疫情后有不少人选择创业,YouTube频道如Mill Milk、米纸等也经常访问新晋餐饮创业者。餐厅的确是入场门槛相对较低的创业选择,加上外卖平台盛行,减省物流成本与人手需求,提升了小店生存空间。

这类“蚊型餐厅”最大优势在于灵活——老板自己“落手落脚”管理,能够快速调整菜单、推广策略,与客人保持紧密互动。而当食物质素有保证,即使开在巷弄之间,仍有机会长期排队。

相反,大型连锁餐饮集团则难以快速调整架构和产品,成本难压、管理层面冗长,反而成为沉重包袱。今时今日,消费者对食物有更多要求,不少人更乐意支持本地原创的小餐厅,而非一味依赖集团品牌。

餐饮非金融游戏讲求落手落脚

上篇专栏我谈及“金融人玩实业”,不少人以为懂计数便能开餐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笔者身边亦有不少金融界及娱乐圈朋友“贪得意”试开餐厅,一心以为只需要“出个名”,靠名气就可以招来食客及粉丝,不用落手落脚,可惜往往事与愿违,最终经营不善,甚至被“食夹棍”的都不少。

笔者亦曾听过有朋友的亲身经历,一家新开餐厅每日大量准备食材,结果入不敷支。部分员工还将未用完的材料“自动报销”,成为自己的晚餐。每月倒掉浪费的成本已够请两个员工,这些“管理漏洞”对不熟营运的人来说,都是真金白银的教训。

低迷之中自有出路

香港整体经济虽然艰难,但这未必等同“全行死清光”。更大可能是,餐饮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层结构转变——过去由品牌与规模主导,未来则由灵活与诚意驱动。真正愿意落场经营、听见市场声音的餐饮人,仍有机会在乱世中突围而出。

愿老板们关关难过关关过,愿香港人继续用心煮、用心食,撑起自己的小确幸。(梁伟聪)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