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校里的留学生,我们大学应该做些什么?!

       “异国情调终究是一场美梦,而你自己的家乡才是永远的世外桃源。“

       “在这里我想谈论的是‘异域情调’的肤浅性,和‘语言’中蕴藏的‘道德共识’。“

         "你从小被你的祖国养大,你当然应该要回去为你自己的国家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你们国家的下一代就会过上好生活,就会长存下去。相反,如果你留在中国,那你的祖国和你的父母养育你的目的何在呢?就为了让你做一个异国的流民。你说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可中国文化不过是人类的各种看法中的一种看法。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更高在于,他是中国人精神的家园,只有在哪儿我们才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500

"越来越多外国学生来华深造"--图片转自《人民日报》

      如今各个城市基本上都能看到外国人,除了像北上广和沿海地区国际贸易发达的城市外,连内陆许多城市也能见到外国人,而这些外国人大多数就是该地高校里的留学生。留学生的素质差基本是有目共睹,一些住在“留学生公寓”周边宿舍的学生们常常抱怨,这些外国人几乎天天半夜聚会大声嚷闹。然而这些问题都还是小问题,真正令人厌恶的是外国留学生内部的关系混乱,以及这群外国人骚扰中国女性,把中国女性当作性目标。

      我曾经在公交车上亲眼看到一个黑人中年人不断地跟一个中国女生套近乎,那种谄媚调戏的笑和举止要换成中国人,早就是骚扰了。但那个女生却一脸礼貌笑呵呵的,这是因为他是用英语跟那个中国女生说话,所以这个行为并没有使那个女生察觉到这是骚扰,而反而心生一种因自己英语不好而感到的羞耻,这种羞耻则应该是来源于其学生时代由于英语学不好而遭受的自信心的打击所致。再还因为像这些单纯的小姑娘根本不了解外国人,而媒体对外国人的正面宣传,以及那些她们平时喜爱看的外国电影电视和喜欢听的音乐,都导致着她们下意识地卸下了对陌生人的防备,而产生一种对于“外国”的好奇和渴望这种接触所带来的新鲜感。然而这些单纯的女生根本不明白她们的无知和好奇可能会给她们带来什么。我因为看不惯那个场景,本来因为碍着那个女生都没生气所以不好意思干扰,可是后来我发现那个黑人和我同站下车,于是我又返回去骂了他一顿,叫他明白什么是尊重。

     而我刚刚谈论的中国女生的那种“无知”和“好奇”并非是只存在于中国,因为我发现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女学生也照样如此。那是冬天的时候我去一家拉面店吃饭。后面来了三个人,因为店里其它的位置都坐满了,他们三个就坐到我这张桌子。当时坐在我旁边的男的看起来像个蒙古国人,而另外两个女生,其中一个皮肤白皙透红,样子小巧,脸上缀有一些浅浅的斑点,像是那种红发人。而另一个呢,又更有点儿中东的面貌,可她们俩交谈起来又不是用英语。

     当我听到她们俩说的话中有一些“da,da,da”和“shido”这样的发音时,我因为学过一点俄语,所以我便好奇地问她们俩是不是来自俄罗斯。那两个女生见我终于发话了,还是有些开心的,大概她们对中国人还是很感兴趣。可听到我的问题,便又说:“不是,我们来自保加利亚。”而坐在我旁边的那个男的确实是蒙古国的。那两个女生都是学中国语言学的,是本科生,才来半年。我当时觉得那两个女生挺单纯的,毕竟一个才18岁,一个才20岁。

     可等吃完饭结束后,我们一起出去。那个蒙古国男的之前不怎么说话,但现在他却像是在默默展现他的存在感,在我面前,抱了一会儿这个女生亲一亲,之后又抱了一会儿那个女生,尽管不知道他们的实际关系如何,但那蒙古国男的就像是一个雄性动物对待雌性动物那样,向我展示他对这两个女生的拥有权。

     而作为雄性而文质彬彬的我,则像是被晾在一边而感到尴尬。我当时感到困惑不解,难道他们不明白这种关系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吗?后来我才想到,这两个女生大概是被这蒙古国男子的“亚洲人”面貌而产生的新鲜的“异域情调”的东西所吸引,其实连吸引都算不上,纯粹是好奇。而又因为她们,初到一片新的国土,使用一门新的语言(英语),远离母国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那些道德教育的制约,再加上没有任何人认识她们,也没有什么名声好坏的考量。于是做的事情就不再像一个正常社会里那样考虑众多(而这种‘考虑众多’是来源于周围人都这样考虑的惯性,这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对‘生存考虑’问题的历史积累)。

    在这里我想谈论的恰恰就是这种“异域情调”的肤浅性,和“语言”中蕴藏的“道德共识”。

    我有一段时间经常参加学校里类似跟留学生交流的活动,也认识过一些外国人。其中印象较深的有两个。一个是澳大利亚的白人。这个白人在微信上和我谈了许多他来到中国后的失望,这种失望倒不是说中国如何不好,而是和他心中想要追求的体验不同。他的中文很好,所以他说他非常反感中国人夸他中文说得好。因为几乎每一次他跟人交流都会被这么夸,而夸完后他就明白他“根本无法跟中国人做更深入的交流,因为中国人永远都只会把他当作一个外国人,一个学了点中国皮毛就很厉害的外国人。” 他谈到他对中国哲学感兴趣,尤其是对《道德经》。可是他来到这里感到很失望,他觉得他永远也无法融入到中国人的社会。

    可以看得出这个外国人是属于来中国想要好好学习,学到真东西的那一类。可是在当前外国留学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和留学目的各怀鬼胎的情况下,学校根本不知道哪一个外国人是来认真做事学习的,于是事实上给予其的都是高质量的生活照顾和低质量的教育水平。

     但另一方面,我却对他想要融入到中国人的社会感到不解,我觉得他本身就充满了太多对中国异域情调的想象,以为中国这里到处是思想家、东方哲人。我是这么跟他说的(我们的交流是用的中文):

     ”异国情调的美酒,本来就浅尝则止最好。当年利玛窦来中国,他之所以能在中国待到死,毕竟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有其正当的必须要做的伟大事业可做(明面上是向中国传教,内心里是在做中西文明的掂量)。如果仅仅是一点点好奇,而背后没有伟大的事业心支撑,那异国终究不过是个旅游所在地。

      而对于你渴望融入到中国人的社会,对中国人那种将一切外国人视作外来者的态度所感到的不满,我觉得我们的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因为作为中国人,我们当然欢迎世界各地的人来中国,但我们并不希望他们在中国生根,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的资源被外国人占据,而是如果外来移民人口多了,那“中国人”的概念就会被解构。如今正统的“中国人”毕竟是由几千年的血缘(各个民族长久的历史交往)和伟大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定义的。中国人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外来血统的人,除非他为这个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否则我们不会认为他是中国人的。

       而且我觉得世界各国都应该持这种态度,你从小被你的祖国养大,你当然应该要回去为你自己的国家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你们国家的下一代就会过上好生活,就会长存下去。相反,如果你留在中国,那你的祖国和你的父母养育你的目的何在呢?就为了让你做一个异国的流民。你说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可中国文化不过是人类的各种看法中的一种看法。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更高在于,他是中国人精神的家园,只有在哪儿我们才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可是对于你来说,中国的文化只是各种知识的一种,它不具备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异国情调终究是一场美梦,而你自己的家乡才是永远的世外桃源。“

    
我这么说了之后,他说他感到如释重负。而我认为这种方式是对待这一类在我们看来算是高素质外国人的最好方法。西方人如今虽然明面上赞成外来民族落户其国家成为国民,并认为多文明共存是件好事。但那不过是过去殖民世界所带来的自信,和不愿培养本国国民(上层人士不愿太多底层跑上去占资源)成为高素质人才但又需要高素质人才(外来民族搞得再高也不可能威胁上层人士的主导地位)来为其干事的暂时政策。

      老实说作为中国人,我们不明白究竟有多少外国人抱着一些浅显的对于中国“异域情调”想象的目的而来的,当抱着这些目的的人来到中国后,大家认为他们会干些什么呢?无疑是成为中国人,或者说成为他们想象中的中国人,可是和中国人跑到西方去学习科学、工业技术能干实事不同,这些人来到中国基本上学不到什么专业知识,而且也没有什么专业抱负(不像中国人去学习科学希望能在科学界占有一席),大多数来了之后,都是什么中国文化体验,体验那些本土中国学生体验不到的免费艺术教育(书法、国画、刻印章),要么就是这里旅游那里闲逛。而他们根本无法进入到真正的中国社会,因为中国社会根本不需要他们(除了外教、模特这种工作),中国人也无法跟他们有什么深入的交流(毕竟没有共同语言,他们的语言是想象中的文化中国,而普通中国人的语言是实际的生活)。于是这些外国留学生基本上就被圈养在他们自己的留学生圈子(英语圈子)里。可是这些人毕竟来到中国了,总是需要找本土中国人交流的吧,于是找那些不懂世事又喜欢追求新鲜不同的中国女生几乎就成了唯一的路子。

     而我遇到的另一个留学生则是个伊拉克人。当时是在一个介绍伊拉克的文化的活动中认识的。当时来了两个伊拉克人,一个是中年胖大叔,一个是年轻人。那个中年胖大叔还挺不错,非常热心地劝诫我们这些中国年轻人热爱我们自己的国家,他说:“我知道很多中国年轻人都渴望去美国,事实上我真的一点搞不懂这个。为什么?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可我敢说,只有中国是最好的国家。”之后他又讲了些伊拉克的时局,认为伊拉克人未来一定会胜利之类的。

500

左边那个是年轻的伊拉克人,红圈的是伊拉克的中年人

     我倒是跟那个伊拉克的年轻人熟悉了起来。有一次偶然碰到时,聊了一阵。当时是用英语聊的,问的都是一些闲话。当时偶然谈到房价,他说:“我刚来这边时,看到这边有这么多的房子,我觉得真的很好。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房价还那么贵。”在他的眼里,大概觉得某种东西一旦多了就会贬值。

     我说:“因为这里人很多,还因为有些富裕的人他们买了许多房子,但不住,只是为了再卖一个好价钱。”

    他一下子明白了。我想大概是他觉得在伊拉克因为房子很少,所以房子都很贵,于是他觉得如果国家能修更多的房子,那么每个人不就都能住上房子了吗?

     之后他看到对面的宿舍楼,他又问那些都是给谁住的。在听到我说学校里都是把好房子给女生住时,他问为什么。我笑着说因为好的东西都给女生,不好的东西就给男生。他听了挺高兴,说他们国家也是这样的。之后他又问我多少岁了。问我有没有女朋友。我说没有。他感到不解,问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当时让我产生了一种思考。如果是一个中国人问我:“你怎么还没谈恋爱?”我当然会说因为自己各方面很差所以找不到之类的,甚至会因为这个问题而产生一种挫败感。

     可是当他如此轻易地用英语来问这个问题时,我却觉得不能那么回答。于是我采用了一个迂回的方式说:“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谈恋爱是一件谨慎的事。当你打算跟一个女孩有恋爱关系时,就意味着你已经打算和她结婚了。这不跟美国文化一样,你可以很容易跟一个人有恋爱关系,也很容易分开。“

     他也许是因为发现中国人和他们有相同的道德感而感到亲近,很认真地说这和他们国家一样。他说:“如果一个男孩甩了另一个女孩,那他的家人朋友都会劝他,因为这样会毁了另一个女孩的荣誉,而且他们会说他是个坏男孩。”

     当时我想到他刚开始问那个问题时,事实上是基于他使用英语时所采用道德观念。因为当他学习英语,看英语的电影,听英语歌时,所有蕴藏在这门语言里的那些道德观念、流行文化也通过这门语言被他吸收了。尤其是当他使用英语时,他不仅是下意识地使用英语的词汇,还会下意识地按照英语里的道德观念来看待事物。更重要的是,英语作为一门互联网上的国际通用语,无数低级的文化和下流的思想都充斥其间。这些人学习英语不是通过英语里那些有道德修养的文学作品来学习英语,而是通过互联网和流行文化里那些充斥着现代西方人的颓废与狂躁和色情的被商业资本浸透的媒介来学习,所以连带着他们自己的道德观念也变得模糊。而这些来华学习的外国人,大多数都是基于这种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社区里的英语思维和习惯来揣度他人,再加上没有其母国社会里的道德制约,所以这些人事实上是有一种非道德的行为共识。

      因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得将这些人从英语的糟粕思维习惯里剥离出来。应该更加强调他们说中文,当这些人学习的中文是按照的是我们制定和规范的习性和道德要求时,这些人才能从根本上接受教育。而当前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事实上仍然是一种基于英语教育的中文教育,尤其是这些国际学院里的老师都是在国外接受的以“英语”为底色的国际化教育,因此当他们回到中国来做“国际化教育”时,他们事实上是把在国外见到的整个“英语国际化教育体系”搬回国内,说得更直接点,当前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不过是西方国家的“国际留学生教育”在东方的分会场。而这些老师又明白自己的国际化教育水平还远远不如西方国家的高校,于是便心有愧疚,就把自己中国的学生拿出来搞热情招待。生怕这些留学生瞧不起其水平低下。

     然而这样就根本搞反了中国的国际化教育的目的。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应该为他自己的中文水平低下而感到羞耻,应该为他不了解中国人各方面的文化常识和人文风俗感到羞愧,而不是因为中国人英语不好而觉得恼怒和高人一等,而这种恼怒和高人一等恰恰就是来源于高校里自己搞不清楚“国际化教育的语言”究竟是哪一种语言的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的。

     在这种情景下,高校里的男生要更有主人翁的迫切感!笔者每次去参加一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活动时,我都发现往往是女生居多!因为我们的女生不知为何,总是相对男生更加自信,更加勤奋好学,更加愿意去各种场合提高自己。而大多理工男要么在宿舍里跟游戏醉生梦死,要么就一个劲儿地沉迷于书本,而不学习社交。可是在我看来,真正应当去跟这些外国学生交往的,应该是中国的大学男生。而且在中国的男生面前,尤其是比较聪明修养好的男生,一般外国人往往会显得非常尊重。因为外国人根本不了解中国人的真实面貌,尤其孤身身处于一个庞大的异国,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表现出勇敢、有力的精神状态,外国人都会表现出尊重。毕竟这些外国人都了解中国人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建造起一个巨大的国家,这种巨大的成就就应该被投射到一个值得尊敬和崇拜的人的形象上,可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太礼貌太谦虚。

      总之,在跟外国人的交往中,应当更有自信的使用中国人自己的视角和道德观念。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也许近代在科学上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知识。可是中国人完全有自信教外国人如何做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