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学习教育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动能”
在新时代城市治理体系中,街道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前沿阵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结构深刻变迁,基层党员队伍面临服务能力不足、组织活力弱化等现实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这就要求以高质量学习教育为突破口,在街道社区层面锻造一支“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党员队伍,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强化思想引领,厚植为民服务根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街道社区党员直接面对群众,其思想觉悟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当前,部分基层党员存在理论学习碎片化、宗旨意识淡化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化教育筑牢信仰之基。针对社区党员年龄跨度大、职业差异化的特点,建立“集中授课+云端学习+实地观摩”多维教育模式。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通过“红色剧本杀”“党史长廊打卡”等青年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教育吸引力。
创新工作机制,激发队伍内生动力。街道社区党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于激活组织活力。面对基层治理任务繁重与党员力量分散的矛盾,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将学习教育嵌入基层治理网格,建立“1个社区党委+M个网格党支部+N个楼栋党小组”三级联动机制。根据党员年龄、职业特点实施分类教育,对离退休党员侧重红色传承教育,对在职党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对流动党员建立“云端党支部”。
聚焦实践转化,提升治理服务效能。学习教育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中。街道社区党员队伍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治理难题的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等攻坚任务中成立党员突击队,让党员在一线实践中增长才干。推行党员“亮身份、认岗位、树形象”行动,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对接机制。建立“群众评议+组织考评+党员自评”三维考核机制,将服务群众实效作为党员评优核心指标。厦门市思明区中华街道推出“党员服务电子档案”,实时记录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先锋指数”,形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生动局面。
加强街道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既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工程,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通过思想引领强根基、机制创新添活力、实践转化提质效的三维发力,能够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面向未来,要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融合实践,让每一名社区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共同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