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论应用的尝试——供大家批评批判
产线产能上不去的诊断和开出的药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产线目前满产产能最高是4131,多次转线情况下也达到了3915。这一数据已经维持了几年,一直未能突破。公司曾经设想各种方式提高产线效率,但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开出的条件工人不满意,不愿意为了短期利益而对自我不断超越。说穿了就是公司实质上没有想过和一线员工共赢,企图用短期利益诱惑员工极限发挥自己,这一目的和方法员工都非常清楚,因此他们不愿意其实是很正常的。
我在产线上工作也有一段时间了,从我工作岗位的实际和观察到的产线实际出发,我个人计算出的产线产能上限是5000,本岗位最高能做到每小时超过600。计算的依据是连续工作每个产品完成全部动作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并不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失误带来的时间损耗。或者说计算结果是依据理想条件得出的。
想实现理想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就必须克服现实困难,员工就必须极限发挥,对自我不断超越。要员工主动的创造性的持续的发挥自我,就必须让他们看到得到实在的利益,并且得到的利益要足够多。
当前公司实施的纯计时工资制度,其实已经开始限制一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因为单纯的计时工资情况下,一线员工工资收入和产线产能提升没有任何关系。当产线效率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工作强度达到一定高度,一线员工出于自我保护就会开始抵触继续提高效率(继续提高员工工资就无法与他们的付出匹配)。
对于本线进行极限发挥提升产能给线长的意见
建议一,参考以往公司曾做过的提升尝试,线长应考虑向公司建议同步提高员工工资,实际产量提升多少,就以奖金或增加加班工时等方式记入工人工资并在每月月底发放。并用签合同方式,在较长时间内把这一激励措施固定下来,使得全线工人能放心的去提升产能。
建议二,向公司索要必要的生产资源优先配置权益,使得线的生产资源能满足产能提升跃升的要求。例如组装段前加工机台的优先提供。例如包装段各种打包盒要适当增加配置等。
建议三,分步骤有序的慢慢提高线产能。做好灵活机动处置的预案,特别是对包装线龙头更新工站的机台下流频率,初始阶段一定要密切关注后面工站的机台打包情况。随时准备暂停放机,以利于下面及时清理堆机情况。
最后我对于厂线提升产能的总体尝试方法做一些原则上的论述。
方法一,经过计算更新工站目前最快的效率是三分钟二十秒一组机台下流,共十五个机。两个工位一起就是三十个机,最初得几天可以考虑每个小时前五十分钟共下流450个机,也就是维持更新的最快的效率。并在后续每隔一段时间将最快效率维持时间延长一点,直到完全每个小时都做满,也就是达到每小时540个。并最终实现每个小时维持这一效率。
方法二,通过逐步把每个小时都维持540个产能来实现,比方说,第一天只要求第一个小时五百540产量,第二天延长到前面两个小时,第三天前面三个小时……以此类推。直到最终十个小时能完成五千还能做到提前二十分钟收线。
实际应用时两个方法是可以结合的,例如第一天,第一小时540,后面每个小时都维持450。第二天前两个小时540,后面的依然每小时450。以此类推。只是不论如何做,龙头更新工站需要密切注意后面的堆机情况,随时在全技员线长安排下暂停下放机台。
本线产能完成提升后,可能会成为品管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是好事,她们关注起码会及时指出问题,对保持线工作质量有利——多一份人力保障质量。只要这种关注是正常界限内的职责所在,就应支持和配合。
后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本文原本是作为工人的我对生产线产能提升的个人看法,发到这里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或者应用对于人们掌握它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发展遇到了各种瓶颈,如何克服是一个实践和理论应用的问题。国家发展转型需要企业领会国家意图,需要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劳资共赢和企业间的互相共赢和成就。也就是努力走出内卷互害恶性竞争的发展模式,慢慢构建出以共赢互助互相成就为主题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这篇并非万事皆准的绝对真理,我本人只想用它告诉经常上观察者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学用结合去解决实在问题才能最终学有所得,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