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医院看个感冒要花两千多,医疗保障和医院制度不够给力,该想办法解决了

【本文原标题为“对中国现阶段改革的思考”,风闻社区有修改】

这个题目有点大,需要先分多个问题分头讨论,然后综述总论,本人从自己产业工人的角度出发,尝试从自己的视角回答这个题目。

一,医疗保障和医院制度不够给力,医保改革需抓紧部署和实施。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之初它的积极作用,它首先是填补了私企职工的保障空白,并接替国企原有的企业报销制度。尽管相比国企全额报销的制度,它的保障程度是倒退了。它的出现为国家构建面向全民的平等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了制度前提,即它一定程度打碎了福利待遇的城乡差别。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医疗保障的实际报销程度在持续提高。因此它对于稳定社会的作用不容抹杀。

在进入正题前,我先讲讲不久前从武汉同事那听说的一个问题。和我在同一条产线的同事和我闲聊时,说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武汉的大医院对前来就诊的感冒病人的,要做全身检查,才予以开药治疗。一个感冒治疗费用最终会达到2000以上,这种问题在武汉很普遍,并且其费用由于不是住院,实际必须自费。这个问题所反应的,实际是医院以诊治检查名义来搞钱,医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国家投入不够,医院要维持就必须自己想办法弄钱,而过度诊疗检查实际就是为了弄钱。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开始对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构成威胁,就拿武汉大医院一个感冒两千多来比较,这笔费用意味着武汉很多本地工薪阶层半个月工资。如果是那些严重的疾病,过度诊疗和检查带来的自费费用的增加,将严重的抵消医保报销制度对一般民众的保护力度。而且也将过度透支医保基金。这个问题已经到了,该想办法解决的时候了。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我比较同意李玲教授的思路,就是要让医生专注看病,从而为患者和国家节约,以实现医疗保障事业和社会运行的良性互动。只是李玲教授期望通过国家全额报销的方式(即免费医疗的方式)来达到解脱医院医生的目的。而我个人认为,这个目前学术界对现阶段能不能实施存有异议和争论。医保制度改革和医院诊疗制度改革,需要互相配合,需要立足于现有条件,尽力排开各种争论的干扰。因此我提出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设想。

1国家可以考虑通过对医院的人均诊疗成本控制考核,(至少要细化到具体的疾病的单次救治成本)同时对达标的医院予以必要奖励(例如对节约的医保基金,全部或部分奖给医院)以为医院解决全部或大部资金缺口问题。医院内部,应考虑更加注重对病人成功救治的考核奖励制度的构建,搭配适当的救治成本考核,以实现对医生诊疗行为的必要约束。

2医院改扩建需求,国家地方,应该统筹提供。从而避免一些医院为了还改扩建自筹的钱去过度医疗和检查。

3当总体医疗事业的节约程度足够,且人均诊疗费用和自费费用降的足够低的时候,应考虑实施落实李玲教授提出的免费医疗设想。

4应维持医疗卫生事业从业人员相对高的收入

鼓励从业人员凭自己的技艺和劳动付出获得较高水平收入。

二社保征缴发放制度需顺应时代要求做出变革

其历史上的积极和局域医保情况差不多,都是为了填补私企职工保障空白而设立,和替代国企原有的保障制度,使全民平等享有国家基本保障成为可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使我们所处的时代即将迎来深刻的社会变革。无人化智能企业越来越广泛的出现,将对传统的社保基金征缴发放制度构成严重挑战。

这是因为传统的社保基金征缴发放制度是依据劳动者的收入来确定征缴额度。

而无人化智能化,使得劳动阶层大面积被从原岗位剥离出来。没有收入,就自然收不上钱。这等于会导致社保基金在社会总生产价值的比重严重缩水。

对社保实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变革,应该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了。将社保对企业的征缴部分,分步骤有计划的由按员工收入比例征缴,转化为按生产经营规模征缴。可能是未来该做的。

这里我就该如何分步骤有计划说点自己幼稚看法供大家批判。

第一步,对有人企业统计出企业缴社保占企业生产增值额的平均比重。

第二步,确定无人企业应缴的费率,在最初应较之有人企业费率要适当定的低一点。

第三步,当无人企业智能企业日益普及,需把费率逐步恢复至正常费率,也就是有人企业的应缴实际费率。

第四步,完成全部的企业征缴发放制度变革,无论有人企业还是无人企业智能企业,统一缴纳的费率。

三房地产困局和地方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如何破局,如何改变地产行业的发展模式。

应该首先讲明土地财政曾经为解决地方发展资金来源起到过积极作用,曾经为地方发展做出过制度贡献。随着地价日益超出正常水平,它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房地产困局和土地财政密切相关,它实际是因为地方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过高,导致地方政府必须干预房价,以维持土地出让的收益。这一做法实际会造成资本周转的迟滞,给具体企业造成困扰。而要破局就必须改变土地财政,对地方和中央财政分配上进行合理化变革。

我个人建议,中央收回地方政府的土地转让收益权,同时国税适当扩大地方可留用的比重。

也就是使地方必须改变发展模式,从主要依靠地产建设拉动,转型为主要依靠产业资本生产拉动。

把地产行业重新开始市场定价。使企业的拥有该有的市场定价权,和以自由竞争方式促成房价地价合理下降和恢复资本周转。后面我主要讲一下土地财政不可持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地价的提高速度远远超过社会发展速度,它实际会越来越与社会承受能力相脱节。

第二,房价高企,剥夺一般民众的消费其他产品的能力。

第三,不可避免的对产业资本形成负面作用。

我主要解释一下第三点。

首先地产行业占用了过多人民的收入,人民自然没钱去更多消费其他产业资本的产品。资本周转就会也被严重迟滞。

其次高企的地价,实际会转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即企业每份生产额度需补偿的地价会增加。尽管二十年使用期限内,不会显露出来。但是二十年期限过后,企业需缴纳土地使用费用的时候。矛盾就会显露了。过高的地价,完全有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利润抵偿不了土地使用费用。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搬迁至更偏远的地方。然而这样的成本,企业负担得起不?又愿意负担不?

四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国内发展问题

我记得经济学当代泰斗林毅夫教授,,曾定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和生产双重相对过剩。

我从这一定义出发,来尝试分析国内问题和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世界经济危机,意味着外部市场不景气,中国的对外贸易会受到影响,因此国家才提出发展转型,开始更多强调内需拉动。各路大神也各显神通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为国献策。

有的主张刺激消费来拉动内需,有的主张推动科技进步来促成产业转型来拉动内需。

还有的主张必要的分配制度改革来达到目的。我个人目前更倾向于林毅夫前辈的构想的投资拉动方案。

因为前三者,其实都某种程度上需要新的投资去实现(这里先撇开个别方案可能的错误)只是我觉得仅依靠国家投资来拉动,恐怕是不够的。走出经济危机,就必须对双重过剩对症下药。产业资本对银行借贷资本的需求下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低端产业支付不起,银行确定的年利息。或者说银行的借贷利率会过多剥夺企业的利润。这些企业部分选择了外迁甚至外逃,这些都是中国的资本流失和就业岗位的损失。应设法对资本外流外逃止血,设置离境税和弃籍税是个思路。不过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除了防堵,国家实际还可以通过政策举措引导,引导这部分企业向中国内陆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迁移,例如对迁移企业,国家和地方联合国家银行予以财政贴息贷款,降低企业资本的使用成本,并且地方搭配能给予的一切优惠措施,帮助这些企业成功企业内迁。尽力留住这些资本和就业岗位。

企业迁移的投资,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有效推动内需拉动的实施。

五内需拉动与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互为补充,摧毁美元霸权捍卫中国利益。

国家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而实施的相内需拉动倾斜的发展转型,绝不是要放弃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布局。无论向内需拉动倾斜,还是继续维持扩大对外贸易,说到底都是为了保就业保民生,让百姓有工作,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而对外投资,使中国的部分过剩产能在国外谋得市场,最终还是会惠及国内,因此内需拉动和对外贸易及投资之间并无矛盾。这里我讲讲自己认为的,国家主导的对外投资,应该主要方向是什么。

第一,为中国工业寻找原料供给。

第二开拓海外市场

第三,用援助形式给中国企业谋取具体工程建设。

第四,对外(尤其是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做经济布局。也就是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一带一路是它现阶段的称呼。

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布局以中国为中心的新全球化来对美国未来可能实施的逆全球化进程反击。加速它世界霸权的衰落。中国不一定需要人民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但一定需要破除美元霸权。

六综述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需要立足现实开启变革智慧。

中国发展转型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应用。然而一切创新都应立足现实同时具有前瞻性思考,也就是看到现实成绩和困难的同时不满足于现实,用行动和对行动方法的变革创新来向着国家发展既定目标前进。

无论是医保改革,还是社保改革,无论地产行业如何破局和土地财政的变革或取消,还是盘活产业资本对银行借贷资本的需求。其实归根到底就一句话——以实事求是态度锐意进取,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进步。

最后,我也务虚一回,口号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必定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