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见过王宝强最“狠戾”的样子
没错,我还在追《棋士》。
最新几集里,王宝强饰演的崔业,逐渐露出了他凶狠的样子。
指责夏生时面目狰狞。
预告里炸车时的嚣张。
但要我说,这还不是最狠的王宝强。
事实上,上一篇文章发布时,就有不少盆友留言,提到了一个角色:
封于修。
这个角色来自于一部11年前的电影,《一个人的武林》。
这是王宝强演过的最狠的角色。
也是王宝强出演的电影里,争议最大的一部。
封于修到底有何魔力,被一再提起?
那么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既决高下,也决生死”的武痴。
01
谁是封于修?
封于修是个反派。
在香港电影的历史上,你很容易见到这样的反派,他面目凶狠,举止暴戾,仗着无人能敌的身手(权力),在江湖上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就像《监狱风云》里的张耀扬。
或者《古惑仔》里的吴镇宇。
秉持的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让银幕下的观众恨得牙痒痒。
电影里,封于修出现的第一场戏,便是“踢馆”。
踢一个艺术家的馆。
这位艺术家原本是个腿法高手,退隐许多年了,如今一门心思扑在雕塑上,换言之,功夫恐怕生疏了许多。
可封于修不管。
趁着月黑风高,已经是艺术家的腿王忙碌了一整天之后,他直接上门叫阵——
我们既分高下
也决生死
为了体现封于修的不讲道理,这里还安排了一个小细节。
腿王不愿比试。
封于修于是一脚踩坏了他的雕塑,直接激怒对方。
现在能打了吧
结果呢?
腿王一顿强攻,谭腿扫得虎虎生风,所向披靡。
而封于修只是躲。
他在等。
要知道一个长久持续练武的人,很容易在一通刚烈无比爆发后就会迎来体力的衰退,那转瞬即逝的“慢半拍”,才真正要命。
果然,这个时机到了。
一个闪躲不及,腿王被抓住了漏洞。
封于修反攻。
力量压制。
随后反身一脚,了却了一代腿王的性命。
这段打戏其实很能体现封于修的性格。
他认为功夫是杀人技,而不是花拳绣腿,所以他的动作往往招招致命,要多狠有多狠。
但同时,他又不是莽夫。
他懂得找准时机,利用别人的弱点,以求达到一招毙命的目的。
凶狠与阴鸷并存。
而后面的几场比武(杀人)同样如此。
对擒拿王——
他抓住机会,直接把对方的手扭成了麻花。
然后扔下楼。
对兵器王——
他二话不说先捅人。
并且在对方处处留情的情况下,毫不犹豫下死手。
而和甄子丹饰演的角色决斗呢?
前脚拜服。
后脚就把人拖到车底。
如果说,之前之后王宝强饰演的那些杀人者的角色,都有着王宝强自身淳朴的影子的话——
比如《天注定》里的三儿,冷漠,冷酷,但表面上是王宝强式的淳朴。
比如《棋士》里的崔业,俨然是一个正常人版本的树先生。
那么。
《一个人的武林》里的封于修,则是一个与王宝强本人反差最大的角色。
他就像年轻版的欧阳锋。
只有暴戾。
没有人性。
02
为什么是封于修?
我上一次看《一个人的武林》,还是在电影上映之前,一个小规模的提前场。
老实说,那次的观感其实并不好。
彼时甄子丹赵文卓事件刚刚过去没多久,那部《特殊身份》又烂得不行,所以到了《一个人的武林》,大多数人还是会把目光放在甄子丹身上。
他是这部戏的主角。
可是呢,偏偏这部戏的文戏又不太行,导致影片上映时,口碑极差,票房也一般。
连导演陈德森,都暗戳戳地说甄子丹不配合什么的。
可是十年后。
让人意外的是,所有记得《一个人的武林》的人,似乎都不再关心甄子丹这个主角,甚至很多人都不记得他的角色名,反而念念不忘王宝强的这个配角。
为什么?
因为当一部长处和短处都很明显的电影,刚刚面世时,我们总能轻易看到那些短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关注点,往往会转移到长处方面。
没错,王宝强就是这部电影的长处。
这次当我再次回看《一个人的武林》时,发现当年或许遗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封于修其实是个精神病人。
这在影片里有一个短暂的交代。
那是警察搜证。
明明白白地提到了,封于修来香港之前,曾经去过精神病院。
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
我们能明白王宝强的表演,为何疯疯癫癫的原因——
他是一个喜怒都外化的人。
头脑一根劲,藏不了太多事,更无法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
于是只知道打。
也似乎理解了这个片名的所指——
所谓“一个人的武林”,或许指的不只是现代商业社会里武林的式微(只有封于修一个人在乎武林这个词,隐喻着传统武行的不被重视)。
也是封于修内心的孤独世界。
“武林”早就不存在了。
封于修改变不了。
于是,他只能在内心创造出一个依然存活的武林世界,以此来掩藏自己的悲伤。
他必须相信这个“武林”依然存在。
这种执念,是他继续活下去的目标,和唯一动力。
是的。
现实世界对于封于修来说,太残酷了。
他本是河北人,16岁来香港投奔外婆,于是外婆去世后,他便只有妻子。
可是,妻子得了癌症,他无能为力。
在佛山治不好。
来香港也治不好。
眼看着曾经青春靓丽的妻子,几乎掉光了头发,也一步步毫无挽回地走向死亡的边缘。
他只能靠“执念”来摆脱现实。
于是他比武,丢下的是一个古老的,前朝的标记:堂前燕。
于是他严格按照“先练拳,次练腿,后擒拿,用兵器”的练功顺序来挑战对手。
更是因此。
在妻子受到病痛的折磨,无法忍受的时候,他亲手帮其解脱。
现实世界他无力承受。
唯有在一条偏执的道路上,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赢,成为唯一目的。
所以,就像前面说的,你还认为这是与王宝强反差最大的角色吗?
我倒是觉得,王宝强所有备受赞誉的角色,都是如此。
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许三多。
树先生。
崔业。
等等等等。
03
全是封于修
说起来,这是王宝强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
也是我们喜欢他的原因。
这里便不得不提到一个故事,来自他2008年的那本书,《向前进》。
那是王宝强还是群演的时候。
他第一次做武替,拍摄一部叫做《巴士警探》的剧。
需要从楼梯上摔下来。
于是一喊开机,他立刻从两米多高的梯子上摔下,砰的一声,摔倒在毫无保护措施的水泥地上。
疼得脑袋嗡嗡响。
结果呢?
导演不满意,需要重来,他又再次摔下,如此接二连三,摔得手上全是血,拍了许多条。
是的,他不像别的演员一样,用“假摔”来完成动作。
他是实打实的摔。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哪怕回去躺下,身体依然疼痛。
而第二天,依然如此。
他要拍一场扭打的戏,被人扣住手腕,摔得眼眶乌青,半边脸都肿了起来。
躺在出租屋里,动弹不得。
他没机会学假摔吗?
也许有。
不过我更倾向于,他认为实打实的真摔,能让拍摄更有效果,也能赚到更多的钱(每天50块)。
因为他摔完导演会对他说,“演得不错,很真实。”
因为等他修养一周后回到片场,他开始有了名字——
“许多穴头都知道了,有个替身叫王宝强,不怕死,别人假摔,他真摔。所以,我的活儿也就多了起来。”
当然你可以说他实诚,一根筋。
但这恰恰是王宝强的“绝活”。
他总是锚定了一件事,就一个劲地去做,别的不做他想,他需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眼看着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头也不回地闯过去。
就像当年独自一人去少林。
身无分文去北京。
这样的态度,才真正成就了他。
也形成了他个人气质中,那种让人相信的执拗。
就像《一个人的武林》。
你猜一个香港导演,为什么会想到找一个内地的喜剧演员演反派?
只是因为很多年前,《天下无贼》香港首映,当王宝强见到导演时,二话不说,原地给他表演了个一字马。
差不多就是这个动作
非但吓到了导演。
连旁边的侍应生都吓得目瞪口呆。
这样直来直去,毫无杂念的状态,让导演在十年之后,看到封于修这样的角色时,突然便想到了王宝强。
或许也正是如此,你会发现,几乎王宝强的每一个出彩的角色,其实都是他自己。
都有着一股轴劲。
不管是《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还是《一个人的武林》里的封于修,甚至《棋士》里的崔业,都是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他们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
而一旦王宝强饰演这样和自我气质吻合的角色,哪怕剧本再平庸(比如《棋士》),甚至很烂(比如《一个人的武林》),他都能吸引不少观众看下去。
因为人们看的往往是王宝强本身。
是他的个人气质,让那些可有可无的角色,多出了一股生命力。
所以没错。
于我而言,“封于修”的翻红,也许并不在于王宝强演的有多好。
而在于这个角色身上有着野蛮生长的生命力。
他狠,同时也痴。
而这,于当下的内娱,确实是很少见了。
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封于修”。
但或多或少。
在某一个瞬间,我们也许也会希望,自己能如封于修一般,不管不顾,横冲直撞。
哪怕砸碎这个世界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