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怀:纪念爱国科学家董铁宝
清明思怀:纪念爱国科学家董铁宝
撰文:皆大欢喜
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北京的风沙一如往昔,在肃杀时节堆砌成哀恸之墙。数十载的岁月变迁,审讯室里那刺耳的耳光声,至今仍在灰暗时光中回荡。我本想将这段悲怆深深藏匿,然而当白花如同素洁的精灵,缓缓飘落墓碑,那些被苦难刻下的痕迹,又鲜明地浮现于我的心间:科学的真理,不容亵渎 。
1956 年,美国科研条件优越,生活富足,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宛如天堂。然而,董铁宝先生却做出了一个震惊众人的决定 —— 放弃高薪,冲破重重阻碍,携家人踏上归国的征程。这一路,历时三个月,绕过欧洲,辗转万里。对他而言,国外的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祖国的建设才是心头的牵挂。他就像一只归巢的大雁,穿越千山万水,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彰显了对祖国最纯粹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他深知,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计算机领域更是一片荒芜,急需专业人才。他毫不犹豫地将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深刻内涵。
回到祖国后,董铁宝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事业的建设中。20 世纪 50 年代,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阶段,一切近乎于无。董铁宝先生带领团队深入分析计算机内部结构,比较苏联和美国计算机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制作计算机,为我国计算机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同在荒芜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计算机知识,他在回国前夕精心搜集大量文献,复制成微缩胶卷带回国内。其中,冯・诺依曼的《EDVAC 报告书的第一份草案》,让包括王选院士在内的许多年轻人,首次接触到这一前沿知识,开启了中国计算机知识普及的大门。此外,他还不辞辛劳,前往哈尔滨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所举办电子计算机应用短期训练班,推动计算机在工程力学等领域的应用,让计算机技术真正服务于国家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面,董铁宝先生同样不遗余力。在中科院计算所三室,他承担了大量学术指导工作,培养了周天孝、孙家昶等一批优秀的计算机人才。这些人才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推动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然而,命运对董铁宝先生极为残酷。在 “文化大革命” 中,他因曾留学美国、获得美国稿费等无端缘由,被错误指控为特务,遭受隔离审查、逼问和虐待。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1968 年 10 月 18 日,董铁宝先生含冤自尽,一颗璀璨的科技之星就此陨落。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人间的苦难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令人痛心疾首。
那些在档案馆里逐渐发霉的卷宗,仿佛在低声诉说着疯人院里的电击疗法是如何 “治疗”“思想炎症” 的,讲述着牛棚里的知识分子怎样在粪桶边 “重获新生”。他们至今仍然把镣铐当作所谓的护身符,把告密信裱糊成 “道德文章”。但他们却没有想到,每一根被拔掉的指甲,都会在土地里生长出带刺的野菊,象征着坚韧与反抗;每一块浸满鲜血的床单,最终都会化作招魂的幡旗,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好在阴霾终会散去,如今的中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巨型计算机到人工智能,从芯片研发到软件开发,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董铁宝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奠基与付出。
清明,是追思逝者的节日,更是传承精神的契机。董铁宝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科学品质以及士可杀不可辱的骨气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新时代,我们要以董铁宝先生为榜样,胸怀报国之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在科研的道路上,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探索创新,不畏艰难险阻。同时,我们也要铭记历史,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环境,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董铁宝先生离开我们已久,但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铭记。愿后来者能继承其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参考文章:抖音视屏,作者:不困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