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考古考据中华文明,必须从 开天立道、自天文衍生人文的方法论想问题
若考古考据中华文明,必须从 开天立道、自天文衍生人文的方法论想问题
春分清明之际,明前新茶以享。
《易经》有言:见龙(苍龙星宿)在田,天下文明,
话说石器时代的部落先民们观象授时,月夜喜看龙宿正上高天,喜迎三春 风和日丽、春和景明。
中国人最懂“天文” 和人文的关系,更懂人文对“天文”的深化认知。
诚如古人述说三皇五帝开启了社会文明: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所赋于人者谓之性,尽人以合天(想让所有人意识到天性、遵循天道),其进焉有程,其行焉有轨(思想进步有历程可循,行为示范有轨迹可随)。
体天地以为化育谓之道,
范天下之人 使循是道 以复其性,作之君谓之政,作之师谓之教。
五三之盛(三皇五帝盛明时),君天下者,即师天下者也(教授天下),故政教合于一,而俾天下之人 心悦诚服。
磋磨渐渍,毕生而莫之殚究者,谓之学。
政无异术,教无异师,学亦无异趋,循是道而复其性而已矣。
自天文衍生人文,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从人文追到天文,中华文脉的瑰丽奇伟风貌必将被逐步揭示。社科院冯时教授、崔卓湘、周鹏等就是其中活跃在网络科普界的先行者之一。
而后来者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真正的文化自信也正在到来。
拙作《文脉蠡测》颂曰:
玄冥之悠远,至大无外、至小无极;
造化之万机,乾坤 呈象,地域 有形。
人者 生而为灵,仰观俯察,取象 比类。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文字 符号 以 为名,推理 论述 以 为辨。
幻化 之 为妙,可度量、可数算。
于是 天机 外表, 度、数纷呈。
然则 度、数 相推,岂非 人 功?
故而 作仪器,因而 制算法;
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
古语有言:文以载道,文以昌明, 岂不信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