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呼吁对于智驾系统要进行分级

这两天小米Su7事故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车完全不出事,这是做不到的,但是我想,出事总要我们能吸取一些教训,以后这样的事少出,或是不出,这就是流血没有白流,即使是事故,也是有用的。

500

我就想到对于智能驾驶系统要分级管理,我说说我的道理,也请大家拍砖批评。

1.我先分析一下这次Su7出事故的情况,基本情况是小朋友开车走夜路,开启了辅助智驾,高速行驶,车速达到116km/h,当出现修路,车要借道

对向车道时,NOA告警退出了辅助智驾,驾驶的女孩接管,这时车速过快,司机又是一个年轻的女孩,缺少经验,没有处理好,导致撞上隔离带,造成燃烧,最终导致3个如花一样年纪的女孩失去了生命。

我也查了一下NOA的基本情况,NOA被激活后,系统默认按照道路限速120km/h行驶,只有在特别的场景下,才会被改变,然而120km/h这个速度,没有激光雷达的低配版NOA,发现道路较大改变,需要退出智驾,由驾驶员接管,留给驾驶员反应的时间极短,在很高车速时,驾驶员反应不过来,就造成了事故。

2.关于智能驾驶前一段时间余承东有一个说法引起了很多讨论,其实现在很值得回头看一看和想一想,一度有企业把辅助智能驾驶做得价格很低,让很多消费者心动,毕竟对大部分人而言,低价就是硬道理,但是老余认为“混淆高阶智能驾驶概念,把基础入门级的智能驾驶辅助说成高阶智驾,是不合适的呵。”

当时这样的表述,还有很多争论,今天回头看,我觉得老余说得特别对,其实智驶是有很大不同的,有仅仅是基于视觉,有基于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智驾的训练、数据、反应都是完全不同的,高阶智驾就是不同于一般的辅助智驾。对于一般消费者非常有必要分清楚自己的“智驾”是什么水平,应该什么时候激活使用,什么时候不用。

3.现在的问题是,对于智驾的理解,消费者的理解肯定是不清晰的,很多消费者用品牌,是不是外国企业去判断,甚至很多消费者以为用视觉就可以实现“智驾”,还有一些业内人士对国外的智驾用不切实际的语言吹捧。这样的情况造成了一些消费者天真的认为,自己的车只要有了“智驾”的基本能力,它就是拥有了高端智驾的水平,就可以放心使用。

这起Su7事故中,驾驶的女孩就有点轻信智驾的能力,自己一个低配版的车,走夜路,非常不熟悉的道路上,激活了NOA,让车用非常高的速度行驶,如果这辆车是由驾驶员控制,用80km/h的速度,即使出现借道,一般也不会出这样的事故。如果这辆车的智驾判断是夜道,自己也没有激光雷达,不是用高速度巡航,而是中速,比如80km/h,可能情况也不会这么严重。

智驾没有分级,用户对自己的车是什么水平的智驾没有清醒的认识,很容易造成事故。

因此我呼吁,国家应该授权相关机构,对于智能汽车的智驾水平进行检测、认证,确定智驾的水平,不同智驾的等级,不同场景,行驶的速度应该有不同规定。

我在想呼吁汽车生产企业,对自己的智驾水平还是应该用实在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力不够,但宣传过高,引起用户的误解,最后导致用户出事故,这种情况,我们能心安吗?

通过专业的机构进行检测和认证,对于不同等级的智驾,在不同的场景是否可以激活智驾,车速是多少,要有一套规定,需要被强制执行。低水平的智驾,不能和高水平的混淆。

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是中国汽车切入点,不能不发展,也不能不宣传。但是把低水平的智能驾驶和高水平去混淆,能力不够还误导了消费者,不能这样下去。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低阶的智能驾驶,就误认为所有的智能驾驶都不行。进行分级管理我认为是一个办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