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译解之“养不教,父之过。”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
译文:如果小孩子被生养了以后,没有得到教育或者教育的结果不好,那是父亲的过错。
意解:这一句的前文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所以如果养育了不教育就会逐渐偏离了善的本质,也就是走向不善。因为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所以这个问题其实还蛮重要的。而直接指斥是父亲的过错更是说明了责任的重大。
古人认为的教育又是什么呢?从教字可以看到,教就是文化文明以孝道。可见,不论时代怎样,建立孝道,用孝道熏染儿童的心理和行为。
三字经里的这句话直接点名了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父亲的责任更为重大。
这几天连续听闻了一些孩子厌学的故事。突然发现,厌学已经成了小学生和初中生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多例问题少年的际遇中不难发现都是母亲在教育孩子,而多数的母亲又比较强势才造成了孩子的厌学。
改革开放若干年以来,在舞台上,日程生活中经常表现出在一个家庭里,父亲的位置是最低的。妈妈第一,孩子第二,狗第三,父亲最低。虽然有玩笑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多少反映了现在家庭里的一个趋势,父亲或者说丈夫处于弱势。如果一个孩子的教育中缺少了父亲的角色,或者说父亲不去主导,孩子的性格中难免就缺少了男性的阳刚之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所以,大多数出问题的孩子都是因为面对挫折失去了上学的勇气,甚至因为一时的成绩不好而自暴自弃。少数孩子还会对母亲大叫大嚷,乃至于割腕、跳楼。
在现在的大城市里,每天早晨看到的最多的景象就是母亲急匆匆地送孩子上学。听到的最多的是“不谈学习,母慈儿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
太多的家庭把孩子的学习仅仅局限在成绩上。似乎只要成绩好,其他不重要。小学低年级还好,等到课程难度上来,课业负担重了,孩子们的抗压能力就显露出区别。急于得到好成绩的母亲们则斤斤计较于孩子学习的表面努力,忽视孩子的心理建设。也有人认为孩子和父亲在一起做游戏是时间的浪费。却不知道,和父亲在一起的打打闹闹,让孩子无形中接受了坚韧,抗争,越挫越奋的精神上的锻炼。
“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里的这六个字,讲述了一个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一,提示我们,男性朋友们要记得承担起这份责任,不要让孩子的儿童时期少了父亲的身影。第二,提醒女士们不要一时欣喜于所谓的家庭地位的高。牝鸡司晨,历来都被认为不是一个好现象。哪怕是装也要让孩子们知道尊重自己的父亲,建立家庭的基本规则。然后才会有父亲对孩子们的正面的影响。一个家庭地位都不如狗的父亲在孩子的心目里留下的是什么印象?谁能想象?三纲五常,真的是旧时代的糟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