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公务员年龄限制,是给人才机会,给社会信心(评论员观察)

文 | 京畿部长

2025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就业的内容,引发代表委员热议。多位代表委员关注到35岁就业歧视现象,建议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招聘放宽年龄限制,打破35岁门槛,促进就业公平。(3月6号 工人日报)

500

公务员年龄报考限制,最早是来于1994 年,人事部(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形式明确公务员报考年龄上限为 35 岁。在当时制定该项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干部年轻化和职业年限的问题,而现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需求和新形势下,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公务员群体不仅要年轻化,更要专业化。这时候打破年龄的桎梏就显得尤其必要。

平等就业是劳动者参与公平竞争的前提。现如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延长至78.2岁,博士毕业生平均年龄超过28岁。当"35岁+"群体正值职业黄金期时,如果因为制度性的门槛将人才挡在门外,这不仅造成人才浪费,更向就业市场传递出错误信号。部分企业跟风设置年龄限制,导致越来越多的35岁以上求职者陷入"经验越丰富机会越少"的怪圈。

年龄从来不是衡量人才价值的标尺。目前,已有部分省份在公务员招考中明确,部分招录条件年龄放宽至40岁或45岁,此举释放出积极信号。深圳某区试点取消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后,新入职的"大龄公务员"展现出独特优势:38岁的社区工作者凭借多年公益经验,三个月解决积压多年的邻里纠纷;41岁的窗口办事员用企业历练的服务意识,将群众满意度提升20个百分点。这些案例证明,阅历沉淀带来的全局观和应急能力,恰恰是公共服务最需要的品质。

改革必然伴随阵痛。有人担忧放宽限制会加剧"考公热",但数据显示,2023年国考仍有28%岗位无人问津,结构性矛盾远大于年龄限制带来的竞争。部分单位需要增加适应性培训成本,但这正是优化人才结构的必要投入。与其担心"老人占位",不如建立更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

当我们拆除这道人为设置的藩篱,本质上是重新塑造社会对"人生黄金期"的认知。年轻固然伴随着无限可能,但丰富的职业经验也应该得到充分利用。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的松动,应该成为破除就业歧视的破冰之举。这不仅关乎千万劳动者的职业尊严,更是激活人力资源的关键钥匙。当政府率先摘下"有色眼镜",市场自会形成"英雄不问出处"的新生态。毕竟,人才就像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任何时候都能绽放光彩。

本文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