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国两会, 应急管理工作者如何结合两会开展工作
自1959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每年联合召开,统称为“两会”。由于这两场会议的会期基本重叠,并且对国家运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简称为“两会”。从省级到中央,各级政协和人大会议的会期基本一致,使得“两会”的名称既适用于全国范围,也适用于各省(市、自治区)。两会每五年为一届,每年的具体会议称为第X届第X次会议。根据中国宪法,“两会”的召开旨在收集并整理来自代表们的民众信息与需求,并将其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肩负着广大选民的利益,在会议期间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选民的意见和要求。此外,地方每年也会召开人大和政协会议,通常称为地方“两会”,其召开时间一般早于全国“两会”。
全国两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以下从全国两会的定义、意义以及应急管理工作者如何结合两会开展工作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全国两会是什么?
全国两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PC,简称“人大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CPPCC,简称“政协会议”)的统称,每年3月在北京召开(特殊情况下可能调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会议期间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草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通过重要法律和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政协委员围绕国家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二、全国两会的意义
1. 政治意义
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审议、表决等程序,汇聚民意、凝聚共识,是中国式民主的重要实践。
明确国家发展方向:两会确定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部署重点工作任务,为国家发展提供政策框架。
2. 经济与社会意义
审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聚焦民生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应急管理),推动解决社会痛点。
3. 法治意义
全国人大审议通过重要法律(如《民法典》《安全生产法》修订),完善国家法治体系。
4. 国际影响
两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治理理念和发展道路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通过两会了解中国政策走向。
三、应急管理工作者如何结合两会开展工作
全国两会中涉及的应急管理议题(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等)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实践要求。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落实:
1. 深入学习两会精神,把握政策方向。
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梳理报告中关于应急管理的部署,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等要求。
研究代表委员提案:针对两会中关于安全生产、消防改革、基层应急力量建设等提案,分析政策趋势,提前谋划工作重点。
2. 落实两会部署的重点任务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结合两会强调的“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如矿山、化工、消防)隐患排查治理。
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落实“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要求,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加强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
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响应“强化城乡社区应急能力”号召,推动资源下沉,完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3. 加强跨部门协同与社会参与
强化部门联动:两会常强调“大安全大应急框架”,需与公安、卫健、气象等部门深化信息共享和协同演练。
动员社会力量:鼓励企业、社区、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4. 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化与科技赋能**
落实法律法规:配合全国人大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完善地方配套制度。
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智慧应急平台。
5. 强化宣传与公众教育
普及安全文化:结合两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提升公众安全意识。
回应民生关切:针对两会中公众关注的燃气安全、电动车消防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并加强科普。
总结
全国两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应急管理工作者需以两会精神为引领,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措施,聚焦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和社会共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