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哪吒》《封神》,依然不懂封神宇宙?
作为封神宇宙的大热IP,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封神榜》共同争夺春节档霸主,目前已分胜负。
但是看完电影的很多人依旧晕晕乎乎,不知道“封神榜”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封神榜:天庭的超级打工计划?
长久以来,《封神演义》作为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已经被翻拍了无数个版本。
但很多人依旧不明白一个问题:“封神榜”究竟是什么东西?
其实,“封神榜”是天庭精心策划的一个超级打工计划。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先来原著小说《封神演义》的故事背景。
“封神榜”起源于商朝和周朝两个朝代交替之时,那时候的天庭就像个刚创业的草台班子,体系混乱,就连风雨雷电这样的日常事务都没人管理。
而鸿钧老祖作为天庭的“大老板”,实在看不过眼,就命座下二弟子元始天尊打造一份招聘计划,选拔365名员工来天庭打工,于是封神榜就此诞生。
然而,上榜名额有限,仙、妖、人三方势力为了能够占据更多的有利位置,填满封神榜这份“打工名单”,那是打得不可开交。
最先爆发矛盾的,便是天庭里的阐教和截教。
阐教为了维护所谓的“正统”和自身利益,以姜子牙为代表,扶持周室。而截教则受申公豹挑唆,助商伐周。
两教弟子展开激烈争斗,使得封神之战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封神榜计划的实施。
当然,阐教和截教在战争中的表现和胜负,也直接影响了封神榜的最终名单。
阐教弟子以元始天尊为尊,讲究顺应天道,他们中的许多人凭借着精湛的法术和对正义的坚守登上封神榜,占据了不少重要神职,成为天庭“打工人”。
而秉持“有教无类”理念的截教,则因为内部成员鱼龙混杂,逆天行事,在封神战役之中落了下乘。
从这个角度来看,封神榜其实就是天庭的一份“打工计划”,不过是用封神的名义,将三界的各路英雄豪杰、精怪妖仙都纳入天庭麾下,让他们为天庭的秩序和运转效力。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封神榜是一种神权秩序的构建工具。
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虽也取材于小说《封神演义》,沿用了其中大部分的人物设定,讲述的却是封神战争中的一个分支情节。
在封神的大框架下,哪吒和敖丙的命运与封神榜息息相关,最终他们两个也成为了天庭的“打工人”,成为封神宇宙中不可或缺的明星。
封神演义,如何从二流小说成为顶流IP?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似乎每过几年就会有一部关于翻拍“封神宇宙”的电影电视剧定档上映,今年尤其特别,哪吒和封神两部电影同时上映,争霸春节档。
但其实从上世纪至今,我国仅以《武王伐纣》故事为蓝本改编的封神题材电视剧就有六部,院线电影更是多达十几部。
此外,还有大量单独以哪吒为IP创作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等,数量多得难以计数。
和《西游记》一样,封神IP不只是我们中国人喜欢改编,外国人也喜欢。
比如,1996年日本漫画家藤崎龙就在《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过同名漫画《封神演义》,2002年光荣公司还推出了一款基于《封神演义》的电子游戏《バトル封神(Mystic Heroes)》,玩家可以通过操纵众多封神榜中的角色进行战斗,之后甚至出现了中美合拍的美剧《封神天下》。
有着这么可观的改编翻拍数量,也许大家一定会认为《封神演义》是一本杰出的古典神魔小说。
然而,在诞生之初,《封神演义》却被认为是一本二流小说。论神话故事的神秘性,它比不过《山海经》,论人物刻画方面,又比不过儒林外史,甚至在文学研究者眼中,连文学价值也约等于没有。
因为它不仅在情节架构和场景描述有抄袭模仿《西游记》的嫌疑外,故事时常出现前后矛盾的问题,文笔生硬,人物塑造也很粗糙,实在是难以从众多小说当中脱颖而出,只能久居二本小说之列。
可是就是这么一本品质低下的二流小说,却并不是没有任何优点,甚至能在通俗神话小说的知名度上和《西游记》掰掰手腕。
抛开文学价值不谈,《封神演义》最大的贡献是创造和整合了庞大复杂却有一定秩序的神仙架构。
在此之前,民间信仰里的神仙谱系是非常混乱的,前后矛盾,张冠李戴的情况不在少数,而《封神演义》却硬是设定了一套严密的神仙谱系,把神和仙的区别做了非常清晰的定义。
更有意思的是,这套设定除了影响了后世的一大批同人文写手之外,反过来被民间信仰当了真,硬生生成为了中国神仙的标准谱系。
除此之外,《封神演义》可以说是一本上古神话的集大成者。因为小说超过九成都是作者自己的幻想,神仙斗法,法宝争奇的故事实在是太过奇幻,哪吒闹海,比干掏心则更是悬念丛生。
历史、神话、奇幻元素的完美结合,使《封神演义》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奇幻色彩从而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而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著角色设定得粗糙无比,《封神演义》几乎相当于一个开源的数据库,这就给了后世创作者广阔的创作空间和热情。
这些角色在后世影视、动漫、游戏等改编中不断被重新诠释与演绎,持续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也成为了推动其成为顶流 IP 的关键因素。
比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则把哪吒的形象重新进行塑造,一改往日与父母的服从和冲突关系,李靖夫妇对他也充满了爱与包容,亲情线更加饱满动人。
《西游记》里有哪吒,《封神演义》里面却没有孙悟空?
《西游记》里有两大顽童,一个是红孩儿,一个是哪吒。
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封神宇宙的重要人物,哪吒却在《西游记》活跃“客串”,可为什么到了《封神演义》中,孙悟空却压根不见踪影?
首先,我们可以来算一算孙悟空的出生日期。
根据《西游记》的设定,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到唐朝才出世。往前倒推五百年,他从公元130年左右才被压在五行山下,这时候正值东汉时期。
而此前他还在天庭做过弼马温,偷蟠桃、大闹天宫……孙悟空大约出生在东周战国年间。
也就是说,“封神”已经过去六百多年了,孙悟空才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按照年龄,他可能还得尊称哪吒一声“长辈”。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部作品的神话体系不太一样。
《封神演义》主要围绕道教神话体系展开,讲述的是阐教与截教之间的争斗,以及神仙、妖魔、人类之间的各种纷争。哪吒在道教神话里是重要人物,他是伐纣的重要将领,在这个体系里有他的“用武之地”。
而《西游记》则更多地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神话元素。孙悟空是佛教护法神猴的形象,他的诞生、经历等都和佛教神话紧密相连。
我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如果孙悟空真的“穿越”到《封神演义》里,和哪吒一样“反叛”性格的他说不定会把整个商周战局搅个天翻地覆,最后却殊途同归也走向扶持周室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