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已至:特朗普的“二次革命”如何重构美国?
特朗普重返白宫,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要彻底重塑美国。他的1月新政,如同一场狂风暴雨,撼动了华盛顿的权力结构,也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秩序。从政府裁员到关闭教育部,从强化边境管控到终结“绿色新政”,从削弱DEI到推动税改,每一项政策都不留缓冲,不给反对派喘息的机会。相比2017年,他的施政更快、更猛、更彻底,没有协商,只有执行,没有妥协,只有清算。他不仅要恢复传统保守价值观,更要彻底拆解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华盛顿建制派体系”。然而,这场改革究竟是美国复兴的开始,还是更深层次分裂的引爆点?特朗普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地?他能否抵御建制派、国会、司法体系的反扑?本文将从政策内容、特点对比及未来走向三方面,解析这场震撼世界的“特朗普式重塑”。
一、美国刮起特朗普旋风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迎来了一场疾风骤雨式的内部重塑,他的施政节奏之快、手段之强硬,足以让整个华盛顿精英阶层措手不及。从联邦机构裁员到教育部解散,从移民政策收紧到能源战略回归传统,从财政改革到社会文化调整,每一项政策都像是一记重拳,狠狠砸向美国现有的治理体系。他不再是四年前被选民赶出白宫的那个人,而是一个更加坚定、更加偏执、更加敢于“清算”建制派的政治强人。他的目标很明确——颠覆华盛顿的规则,彻底改变美国的治理模式,打造一个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新美国”。
上任后,特朗普最先挥刀的便是联邦政府机构。他深知,华盛顿的官僚体系是他改革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因此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启动了大规模裁员计划。2月4日,白宫宣布,所有不接受“买断计划”的联邦工作人员将面临被解雇的风险,裁员行动预计从2月6日开始。这场政府人事大清洗,既是削减开支的必要手段,更是特朗普对“深层政府”的一次直接宣战。
他的逻辑很简单——只有清除政府机构中的反对者,才能确保他的政策不被拖延、不被窒息、不被架空。而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他甚至动手解散美国教育部,起草行政命令推动国会立法关闭该部门。美国教育体系的改革问题一直是共和党保守派的心头大患,特朗普在2017年曾尝试推动,但碍于体制阻力未能成功,这一次,他不想再给华盛顿的既得利益集团任何喘息的机会。
2025年2月4日,美国华盛顿,一面美国国旗和一面破旧的美国教育部旗帜在联邦办公大楼外飘扬,有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将采取措施取消联邦教育部的资金。REUTERS - Kevin Lamarque
与此同时,他的移民政策也进入了最严苛的时代。
1月20日,特朗普直接宣布南部边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暂停所有难民接纳计划,全面禁止非法入境。移民问题一直是特朗普的政治标签之一,但这一次,他的手段更加极端——不仅要阻止非法移民进入,还要强化遣返和司法惩罚机制。
1月29日,他签署《莱肯·莱利法案》,明确规定,凡是非法入境且被指控盗窃或暴力犯罪的人,在未定罪之前必须被拘留,甚至可能直接被驱逐出境。这意味着,非法移民一旦被捕,不再享有“无罪推定”原则,而是面临即刻遣返的高压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收紧了移民通道,也在法律层面强化了执法力度,让非法移民在美国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此外,特朗普还通过外交手段向邻国施压,迫使墨西哥总统派遣1万名士兵加强美墨边境巡逻,防止非法移民流入,而加拿大政府则承诺投入13亿加元,加大边境巡查力度。相比于2017年的“修墙计划”,这次特朗普不再仅仅依赖物理边界,而是通过更全面、更具威慑力的手段,彻底改变移民治理模式。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左)、美国总统特朗普(中)、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右
在能源政策上,特朗普几乎是以摧枯拉朽的方式终结了拜登时代的绿色能源改革。他宣布美国进入“国家能源紧急状态”,立刻动用石油储备以补充国家能源储量,并重新开放更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项目。这不仅是一场能源政策的逆转,更是一场意识形态之战——特朗普向全世界宣布,美国不再受“气候变化议程”的束缚,而是要回归传统能源强国的道路。他终止了拜登政府的“绿色新政”,取消了电动汽车强制令,并撤销了对燃油车企业的限制,试图恢复美国汽车工业的传统竞争力。
在特朗普的逻辑里,新能源发展并不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而是华尔街和环保主义者联手炮制的骗局,他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骗局,让美国重新回到煤炭、石油、天然气主导的时代。这一系列举措无疑让环保组织和新能源企业感到震惊,但特朗普并不在乎,他只在乎如何让美国的能源企业、传统制造业和蓝领工人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特朗普在上任第一天,就签署了6项与能源业直接相关的行政令。(ANGELA WEISS/法新社)
在经济政策上,特朗普依然沿袭了“减税+基建”的经典套路,但这次他的目标更为明确。他提出永久化个人所得税减税政策,并计划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1%降至15%,试图用最低的企业税收吸引制造业回流。同时,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将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和《两党基础设施法案》中尚未使用的资金重新分配到传统基建项目,比如道路、桥梁和大坝。
特朗普认为,美国的竞争力在于“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因此他的经济政策核心仍然围绕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展开。此外,他取消了拜登政府对AI行业的监管,试图将人工智能作为美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
特朗普深知,AI将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扮演决定性角色,因此他希望借助AI产业的发展,让美国在科技领域重新夺回主导权。这一政策得到了硅谷部分企业的支持,但同时也引发了对AI伦理和数据安全问题的担忧。
Bill Pugliano/Getty Images; Gluekit
特朗普的社会文化政策同样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上台后第一时间宣布,美国政府的官方政策只承认两种性别:男性和女性,并取消了一切DEI(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相关计划。
他认为,DEI不仅无助于提升社会公平,反而制造了“逆向歧视”,让美国社会陷入了身份政治的泥潭。因此,他不只是削减DEI的预算,而是直接清除整个DEI体系——政府效率部成立的第一天,就移除了首席多元化官员执行委员会的网站,接着关闭了美国教育部内的多元化与包容性委员会,并撤销所有正在进行的DEI培训合同。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开始清算那些积极推广DEI政策的联邦官员,比如1月21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解除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费根上将的职务,理由之一就是她过度推动DEI项目。特朗普的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向美国社会发出明确信号:政府将不再干涉私人企业和学校的多元化政策,传统价值观将重新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特朗普的这轮改革,如同一场全面的政治风暴,迅速改写了华盛顿的权力规则。裁撤机构、强硬移民政策、能源回归传统、税改推动经济增长、清除DEI体系——每一项政策都精准地击中了美国政治版图的关键节点,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对于他的支持者而言,这些措施代表着美国的“复兴”,是一场真正的政治革命;而对于反对者来说,这是一场对美国民主、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倒退”。无论如何,特朗普的1月新政已经为他的第二个任期定下基调——他不只是要修修补补,而是要彻底重塑美国,让这个国家按照他的意志重新运行。
二、特朗普施政有哪些新特点?
特朗普的1月新政,如同一场政治风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席卷美国。他的施政风格强硬而直接,不仅让联邦政府机构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让各界观察人士纷纷对比他的施政大纲,试图寻找其中的独特之处。相比于2017年上任时的试探与妥协,2025年的特朗普显然更加激进,也更加果断。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华盛顿建制派的掣肘,而是以一种“既然回来了,就要彻底颠覆一切”的姿态推行自己的政策。那么,这一次的施政新政与他的施政大纲相比,到底有哪些显著特点?它是简单的翻版,还是一次彻底的政策升级?
首先,最明显的特点是政策执行速度快、力度大,没有缓冲期。2017年特朗普刚上任时,他的许多政策都遭遇国会、官僚体系和司法系统的阻力,导致政策推进缓慢,甚至被迫让步。然而,这一次他吸取了教训,直接绕开国会,利用行政令和强硬手段迅速执行改革。
例如,联邦政府的裁员计划,在短短两周内便启动,而不像过去那样需要长期酝酿和谈判。特朗普深知,华盛顿的官僚体系是他改革的最大阻碍,因此这次他不只是改革机构,而是直接解散和裁撤,如教育部的关闭计划、环保署的裁员行动、FBI高层的清洗等,都是以最快的方式直接推进,没有留给反对派组织有效反抗的时间。这种速度和力度,使得特朗普的施政更加雷厉风行,也更加极端。
其次,这次施政大纲的核心,从“调整”变成了“清算”。2017年时,特朗普在面对奥巴马政府的政策遗产时,主要采取的是调整和修正的方式,比如修改《奥巴马医改》,而不是彻底废除。然而,这一次,他的态度更加坚决,不再试图进行温和修正,而是直接进行清算。
例如,他不仅终止了拜登的“绿色新政”,而是直接宣布新能源补贴政策无效,终结电动车强制令,让传统燃油车重新主导市场。DEI(多样性、公平性、包容性)政策的处理也是如此,2017年时,他的团队虽然表达了不满,但并未采取大规模行动,而这次,他选择直接废除DEI相关部门,冻结资金、解雇官员,并警告企业若继续推行DEI项目,将面临调查。这种“宁可彻底摧毁,也不愿妥协”的做法,体现了他比2017年更加极端的政策导向。
在移民政策上,他从“加强执法”转向“直接驱逐”。2017年时,特朗普主要依赖边境墙和移民执法机构来遏制非法移民,而这一次,他的做法更加果断。他直接宣布南部边境进入紧急状态,暂停所有难民接纳计划,禁止非法入境者获得任何身份合法化的机会。
他不再仅仅依赖边境巡逻,而是通过签署《莱肯·莱利法案》,让非法移民在犯罪指控未定罪前就能被拘留,甚至驱逐出境。同时,他对墨西哥、加拿大政府施加更大压力,迫使它们承担更多边境管控责任。这种策略的变化,反映了他对移民问题的态度已经从“限制流入”变为“彻底清除”,这也是他2025年施政的一个重要特点。
能源政策的变化也十分显著,他从“平衡发展”转向“彻底逆转”。2017年时,特朗普虽然推崇化石燃料,但他并未完全否定新能源,而是采取逐步放宽化石能源行业限制的策略。然而,这一次,他不仅直接宣布终止“绿色新政”,而且撤销了所有新能源扶持计划,并且加大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力度。
他认为拜登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是“灾难性的经济泡沫”,必须彻底粉碎,而不是慢慢调整。因此,他果断宣布“国家能源紧急状态”,加速传统能源回归,减少美国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这种激进的政策调整,使得新能源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冲击,而传统能源企业则迎来了久违的利好。
经济政策方面,他更加强调市场自由化,而不是政府干预。2017年的特朗普虽然推行了减税政策,但当时仍然采取了一些保护主义措施,例如对钢铁、铝产品加征关税。然而,这次,他的减税政策更加激进,直接提出永久化个人所得税减免,并将企业所得税从21%降至15%。他希望通过大幅降低企业税收,吸引全球资本流入美国,重新振兴制造业。此外,他的基础设施投资策略也更加倾向于“去政府化”,即减少政府资金的直接投入,而是依靠市场和私营企业来完成基建项目。这种经济政策的转变,反映了他更倾向于自由市场主义,而不是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
最后,在社会文化政策上,他的目标不只是回归传统,而是彻底重塑社会意识形态。2017年时,他虽然反对政治正确,但并未完全废除政府内部的多元化政策,而这次,他彻底终结了DEI体系,不仅裁撤相关机构,还让所有负责DEI工作的联邦雇员带薪休假,并准备解雇这些员工。他还恢复了性别二元论政策,明确政府不再承认任何性别流动性,并要求学校和企业不得强制推行多元性别教育。此外,他的言论自由政策也更加激进,直接停止政府对社交媒体和新闻机构的监管,意图彻底放开信息管控。这些政策变化,显示出他不仅要反击自由派的社会议程,更要从根本上重新定义美国社会的文化基调。
综合来看,特朗普的1月新政与他的施政大纲相比,呈现出“更快、更强、更彻底”的特点。他不再满足于渐进式改革,而是直接进行结构性清算;他不再仅仅收紧移民政策,而是直接推进大规模遣返;他不再只是支持传统能源,而是完全摒弃新能源;他不再只是减税,而是推动彻底的市场自由化;他不再仅仅削弱政治正确,而是完全终结DEI体系。这一系列政策的变化,预示着特朗普的二次执政将比2017年更加激进,更加不留回旋余地,也更加直接冲击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对于他的支持者而言,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政治革命”;而对于反对者而言,这可能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最大挑战。无论如何,特朗普的施政路线已经清晰,他不只是要回归白宫,而是要彻底重塑美国,让这个国家按照他的意志重新运行。
三、特朗普“美国重塑计划”会如何发展?
如今的问题是,这一系列激进举措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美国?它是一次短暂的政治风暴,还是会形成持久的变革?特朗普的改革会彻底重塑美国,还是会遭遇反弹?未来的走向,既取决于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也取决于美国国内外政治力量的博弈。短期来看,特朗普的改革必然引发强烈的政治震荡,华盛顿建制派、司法体系、企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反应,将直接决定政策推进的难度。
首先,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将愈发激烈。特朗普的大规模裁员行动,尤其是解散教育部、清算DEI部门、削减联邦机构,已经引发公务员系统的强烈反弹。过去几年,联邦政府机构一直在扩大规模,拜登政府更是在多元化、环保、社会公平等领域增加了大量行政岗位,而特朗普的突然清算让大量政府雇员面临失业。这将导致大量诉讼和内部抵制,一些被裁撤的官员可能会利用行政程序拖延政策执行,而政府效率部的强势推进,势必进一步激化政府内部的对抗。
此外,司法系统可能成为特朗普政策的关键阻碍。在移民、DEI废除、能源政策等议题上,民主党州政府和民权组织很可能提起法律诉讼,试图通过法院阻止特朗普的行政令生效。拜登执政期间任命了大量联邦法官,他们可能会在多个关键案件上做出不利于特朗普的裁决,拖延甚至阻挠他的改革计划。这意味着,特朗普虽然可以用行政令迅速推动政策落地,但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可能会在法庭上遭遇阻力。
经济层面,市场短期内也将经历剧烈波动。特朗普的大规模税改、能源政策调整、基础设施投资调整,都将对资本市场产生直接影响。他的永久减税政策,特别是将企业所得税降至15%,可能会吸引部分资本回流,但同时也会导致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共和党内部的一些传统保守派已经对财政赤字表示担忧,认为特朗普的政策过于激进,可能会对政府长期财政稳定构成威胁。此外,他的能源政策将带来行业的剧烈洗牌。
传统能源企业,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行业将迎来政策红利,而新能源企业,尤其是电动汽车和太阳能行业,则将面临资金短缺和市场收缩。特斯拉等依赖新能源补贴的企业可能会受到严重冲击,而传统车企如福特、通用可能因燃油车政策调整而获益。这种行业之间的此消彼长,将直接影响就业市场,并可能引发企业界的游说行动,试图在国会影响政策走向。
在移民问题上,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在短期内降低非法移民的流入,但同时也可能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大规模遣返非法移民,将直接影响美国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依赖低薪劳动力的行业。
过去几年,美国的低端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短缺,而特朗普的新政策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局面,导致部分行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此外,墨西哥和加拿大政府对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虽然作出了妥协,但在未来的谈判中,他们可能会提出更强硬的要求,甚至可能影响美墨美加贸易关系。这使得特朗普在移民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必须面对来自企业界、国际盟友和国内劳工市场的多重压力。
中期来看,特朗普的施政效果将取决于国会的反应和政策执行的稳定性。虽然他通过行政令迅速推行了多个关键政策,但很多改革需要国会配合才能最终落地,尤其是涉及税收、预算、政府裁员等方面的议题。
共和党目前在国会的控制力尚不稳固,部分温和派共和党议员可能不会完全支持他的激进改革。例如,关于解散教育部的议案,虽然得到了一些保守派的支持,但仍然面临较大阻力。即使特朗普能够利用行政手段削弱教育部的职能,彻底关闭该机构仍然需要国会立法,这可能成为他施政中的一个难点。此外,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分配也将成为争议焦点。特朗普希望削减绿色基建投资,将更多资金用于传统基建,但这需要国会批准预算调整,一些受益于绿色基建的州可能会反对。这意味着,虽然特朗普的政策方向已经确定,但能否真正落地,还需要看国会内部的政治博弈。
长期来看,特朗普的改革能否真正重塑美国,取决于多个关键因素。
首先,社会的接受度是决定政策可持续性的关键。特朗普的许多政策,如终结DEI、推翻绿色新政、限制非法移民,虽然得到了保守派选民的支持,但也激起了自由派阵营的强烈反对。社会的两极分化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的长期问题,而特朗普的改革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分裂。如果他的政策不能在短期内带来明显的经济增长或社会稳定,反对他的力量可能会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重新崛起,甚至在2028年总统选举中推翻他的改革成果。
此外,国际环境也将影响特朗普政策的成败。他的能源政策可能遭到欧洲盟友的批评,而他的贸易政策如果过度倾向于保护主义,可能会引发与盟国的摩擦。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科技领域,特朗普虽然试图取消监管,推动科技创新,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全球合作,美国的科技企业可能会失去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特朗普改革的长期可持续性。
可以说,特朗普的1月新政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它试图重塑美国的政府职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认同。然而,这场变革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特朗普个人的意志,而是取决于国会、司法体系、市场反应以及国际环境的互动。短期内,他的政策将遭遇强烈的反弹和法律挑战;中期内,他的改革进程将受到国会的掣肘;长期来看,能否真正塑造“特朗普式的美国”,还要看这些政策在选民中的接受程度以及全球格局的变化。特朗普的目标是让美国按照他的设想重新运行,但这场变革究竟是新秩序的开端,还是政治周期中的短暂反复?答案,将在未来几年中逐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