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要点解析三中全会对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系统论述

前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后文简称《决定》)中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路径和方向。

-三中全会往期内容-500

500

500

500

技术、生产要素和产业“三大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义。技术革命性突破意味着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取得跨越性的进展,这不仅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还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以确保科技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则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最优配置,这需要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其次,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和升级。通过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这也为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推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创新化。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是实现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这要求在技术层面追求前沿科技的突破,在效率层面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质量层面确保产品和服务的高标准。

“1+4”格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一个核心指的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划分为四个基本方面的理论依据在于,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覆盖了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首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代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直接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完善,代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通过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间接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第三,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代表了发展基础的夯实,通过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最后,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代表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通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抗风险能力,保障了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能够赋能传统制造业。例如,智能制造是其中的典型应用,通过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此外,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型商业模式的产生和普及,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数字金融等,这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边界,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和增长点,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服务业的提升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和信息服务,可以直接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例如,金融服务的创新,如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物流服务的提升,如智慧物流和冷链物流,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如医疗健康、文化教育和旅游休闲等,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释放了消费潜力,推动了经济增长。这些领域的服务业发展,不仅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生态。

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传统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如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可以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例如,智慧交通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减少了交通拥堵,提高了出行效率。智能电网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电力的高效传输和智能分配,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损耗。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如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平台等,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5G网络的普及,为万物互联和智能应用提供了高速、低延时的通信保障,推动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平台,为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推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韧性。例如,在半导体和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减少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确保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产业链供应链能够稳定运行,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例如,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供应链全流程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和响应速度,减少了库存和物流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这四个基本方面从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共同服务于核心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种“1+4”格局,既有整体的统筹安排,又有具体的实施路径,确保了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完善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以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可以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和基础条件。《决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的运行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公平。正如《决定》指出的:既“放得活”又“管得住”。首先,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法治环境。《决定》指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次,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经济运行出现波动和市场失灵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尤为重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经济政策,政府能够有效调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不平衡,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第三,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开放的经济体系。《决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经济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能够有效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提升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开放的经济体系还能够促进国内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合作,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必须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通过构建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能够有效促进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决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首先,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建立健全的科技创新体系对于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科技创新体系应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各个环节,形成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完整链条。同时,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其次,创新体制机制需要优化的政策环境。政府在推动创新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创新政策,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决定》也针对性的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第三,创新体制机制需要良好的创新生态。创新生态包括创新文化、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决定》提出“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更加强调系统集成、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单个技术或单个产业的突破,更需要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系统集成和协同推进,从而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首先,系统集成意味着要将各类技术、资源和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协同效应。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技术的融合和不同产业的协同尤为重要。《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可以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新能源技术和传统能源产业的协同,可以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绿色发展。通过系统集成,不仅可以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以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系统集成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决定》提出“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建设高效、可靠的基础设施,可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的竞争力。例如,通过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可以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力水平;通过完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网络和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资源的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健全的配套服务体系,包括金融、法律、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也是系统集成的重要保障,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第三,系统集成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和协调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政策措施,推动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实践者,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社会各界,包括教育、媒体、公众等,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支持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全面创新和系统集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和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政策支持,指出了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提供制度保障和基础条件;通过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能够激发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通过系统集成和协同推进,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科研机构需要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社会各界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支持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通过多方合力,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通过健全体制机制,推进全面创新,强调系统集成,能够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END·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