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eepseek分析胡锡进复出后文章变化和舆论趋势

今天是老胡“刑满释放”满三个月,作为观察者网的“资深观察员”,我这三个月以来一直在“观察”老胡的发帖,觉得老胡文章有变化,想做接着前一篇 老胡在观网的状态算不算是身败名裂了?如何挽回? 评论 206 文娱继续做一个阶段性的分析。恰巧近日Deepseek火了,于是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它了......

首先是输入我的要求:

中国知名网络大V胡锡进在今年7月底被全网封禁,在今年10月底复出,迄今已有3月。请根据胡锡进这三个月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分析一下胡锡进复出之后的文章和之前的文章,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网友对他的文章是更喜欢了还是更讨厌了还是关注度显著下降了?

选择了“深度思考R1”和“联网搜索”,Deepseek搜索了30个网页,用时11秒,然后我得到以下输出:

一、胡锡进复出后文章的显著变化

1. 文风趋于温和,减少情绪化表达

   复出后的文章风格明显收敛了以往的“感叹体”和激昂语调。此前他常用感叹号强化观点,但如今更倾向于平实叙述,甚至在开篇加入个人生活感悟(如晚年规划、军旅生涯回顾),呈现出更内省和克制的表达方式。有评论认为,这种转变可能源于封禁期间的反思,或是对舆论环境的适应性调整。

 2. 选题更侧重民生与个人体验 

   胡锡进复出后的首条微博以“河北大厂县桥梁通车”为切入点,结合自身购房经历讨论房价,而非直接涉及政治或国际关系。相较此前高频评论中美关系、社会争议事件,他更倾向于通过具体案例(如基建、居住体验)间接回应宏观政策,避免直接触碰敏感议题。

 3. 淡化股市话题,减少争议性内容

   此前因炒股亏损引发广泛争议,复出后他未再频繁更新投资动态,转而强调“居住优先于投资”的房产观点。这一调整可能意在规避舆论对其个人财务问题的聚焦。

 4. 立场更谨慎,避免极端化表述

   有分析指出,复出后的胡锡进在争议性话题中更注重“平衡”,例如在批评司马南等对立意见领袖时,强调自身“不反智”的底线,试图塑造理性中立的形象。

二、网友反应的矛盾性与分化

1. 支持者的热情与期待

   - 铁杆粉丝的回归欢迎:复出消息引发部分网友热烈响应,称“网络舆论场终于热闹起来”,认为其观点能平衡左右派极端声音。  

   - 对温和文风的认可**:部分网友认为其文风转向更易接受,尤其是对民生议题的讨论被认为“贴近现实”。

 2. 批评者的持续质疑 

   - 投机与骑墙的指责:批评者仍认为其立场摇摆,是“舆论场投机商”,尤其对其封禁原因(疑似被相关部门约谈而非平台处罚)的猜测加深了不信任。  

   - 对回避股市的不满:股民对其不再更新炒股动态表示失望,认为他回避了此前高调承诺的“长期坚守股市”形象。

 3. 关注度的微妙变化  

   - 复出初期未引发大规模热搜:尽管胡锡进复出后粉丝数未减反增,但平台未将其回归作为头条推送,可能显示官方对其影响力的谨慎态度。  

   - 长期关注度维持稳定:作为全网拥有数千万粉丝的大V,其文章仍保持较高阅读量,但评论区争议性减弱,更多转向对其个人风格的讨论。

三、总结:平衡策略下的舆论生存

胡锡进的复出调整体现了他对当前网络舆论环境的适应性策略:通过文风温和化、选题民生化、立场中立化,减少争议风险,同时维持粉丝基础。网友反应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可其底线思维和平衡作用,批评者则持续质疑其投机性。整体关注度未显著下降,但话题热度从政治争议转向更具普适性的社会议题,反映出其“去敏感化”的生存智慧。

不知大家和老胡本人对这个分析觉得如何?

作为一个正八经的活人,感觉自己好像还能为Deepseek补充以下几点:

老胡这三个月的在观网上的发帖规律,其发帖时间,基本上在早晨7-9点钟,午后3-4点钟,晚上7-0点钟;发帖强度仍然起码可以达到每天2贴,至高可达每天4-5贴,这说明老胡仍然保持了良好的作息规律和较强的习作驱动力,并没有因为被“关禁闭”而沉溺酒色或躺平摆烂。

另外,老胡复出后,在观网的热度好像下降了很多,大概是因为文风改变的缘故,再也没有重现以前反驳和批评老胡的帖子可以达到1000以上点赞的“盛况”了。

有点儿心虚,好像我补充这两点Deepseek也能轻而易举地分析出来。

最后给老胡的建议是,搞好身体第一,其他都不重要。我记得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引用美国一位大学校长给入校新生的建议是“读圣经和保持大便畅通”,这个建议不太适合给身为中共党员的老胡,搜索我的枯肠,我只好建议老胡“读毛选和保持小便畅通”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