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三害》真正牛的在于人家是真的敢拍,杀人狂的毫不犹豫

【本文来自《2024年末,八问中国电影》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要我说,问题就在于商业的懒惰性。

这一篇文章下来分析了各种案例,但终究目的是我要找一种商业模型,这种商业模型一定要能口碑好,持续挣钱,经久不衰。于是,这篇文章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文字“曾经拍过****的开心麻花渐露疲态”“观众开始对主旋律审美疲劳”“开始怀念观众冲着导演名字就可以走进影院的时代”。

但我们能看到的近段一些票房很高的电影,你真的能把他们的成功归结为一种模式吗?除三害的疯和当代年轻人的疯的关系,只能归结为宣传上的效果,应该有很多人都是被那段周处毫不犹豫枪毙执迷不悟的人的剧情被吸引进影院的吧。除三害真正牛的在于人家是真的敢拍,杀人狂的毫不犹豫,邪教的疯狂,教主的虚伪,教徒的执迷。细节的一段是周处杀人时,如果教徒直接跑走是不会被杀的,这真的直指邪教的蛊惑人心。抓娃娃如果拍的足够邪,那他的主题也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但他们不敢)

所以你可以看到,受欢迎的电影不是啥子IP,啥子团队,而应该具体到剧本,拍摄方法等等。IP意味着好的故事基底,团队意味着有效的执行,导演意味着拍摄风格和技术,但这些在长时间的挂羊头卖狗肉之后信用被耗尽,也就怪不得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冲着导演就进影院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啊,什么哪吒姜子牙,什么白蛇青蛇,什么开心麻花巨献。IP的暗语就是我想偷懒了,反正你们冲着我的袈裟就会知道我是高僧,就会来,那我还需要那么努力地做电影吗?

“袈裟”真的是今年热词,很多披着袈裟的人,拿着商业模型,挂羊头卖狗肉,消费自己的信用,为的是能多挣点钱。但电影的属性,观众日渐睿智,逐渐把这些袈裟扯了下来。但商业分析还是只能局限在模型分析,因为这是商业唯一能做的东西,却也是因为这种过度分析导致电影总是参差不齐。天时地利人和,不可能被一个卖点就扭转,也不会始终扭转。袈裟穿一次也就够了,别老是赖在旧袈裟里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