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擦边:“性质”还是“行为”
吴柳芳这事实际上并不复杂。
前运动员吴柳芳在短视频平台上传了自己的舞蹈视频,被自己的师妹,同样是前运动员的管晨辰指责擦边。
但有意思的事,相比于在胖东来事件中的旗帜鲜明,在这件事情中媒体的表态基本是缺位的。
这是因为,关于这件事情最核心的议题从来都不是“退役运动员能不能擦边”,而是——
擦边的定义,到底是一种“性质”,还是一种“行为”?
解释不了这个,你就没有办法对这件事表达任何态度,而反过来说就是,你只要对这件事表达态度,就相当于在解释这个问题。
有人会说,这有什么难解释的?
解释确实不难,但是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相当难。
因为这件事的起因就是因为,现在没人能够,或者说敢于解释这个问题。
什么是“性质”?
特定的人,做了不特定的事,比如说,一个魔术师走在路上,你看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为了变魔术做的准备工作,这种标准,就叫做“性质”。
什么是“行为”?
不特定的人,做了特定的事,比如说,所有人都不知道谁是魔术师,但是知道魔术师一定是最喜欢拍肩膀的那个人,这种标准,就叫做“行为”。
好,现在你告诉我,擦边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性质”?
如果你觉得擦边就是一种“性质”——只要一个姑娘明眸善睐婀娜多姿,伊做什么都是擦边——那么你就要说清楚,什么长相的算是“明眸善睐”,什么身材的算是“婀娜多姿”,符合“明眸善睐婀娜多姿”的用户,应该怎么禁止伊们擦边,是不允许注册用户,还是不允许上传视频,还是不允许接受关注,还是不允许接收私信,还是这些都不允许,还是这些有部分允许,还是这些里有哪一个不能允许?
如果你觉得擦边就是一种“行为”——只要一个姑娘做出某些动作诱导,服装覆盖面积低于多少就算是擦边——那么你就要说清楚,什么动作算是诱导,覆盖面积不能低于多少,这两个标准是排列的还是组合的,是两种都不能做,还是覆盖面积大于多少做诱导动作也没事,还是不管什么动作只要覆盖面积不达标就不行?
个体观众可以不去想这些问题,但是媒体作为观点的引领者,是没有办法回避这个问题的:
你要是认为擦边是“性质”,那你就得给出一个实际的解决方案。
你要是认为擦边是“行为”,那你就得解释,为什么做了同样动作,甚至衣着覆盖面积比吴柳芳还少的管晨辰不但不算擦边,还能理直气壮地指责吴柳芳擦边。
所以,当管晨辰在节目上承认伊就是胖,但并没有吃别人家米喝别人家水挡别人家路的时候,就代表伊在指责吴柳芳的时候也会有人问伊吴柳芳是不是吃了伊的米喝了伊的水挡了伊的路。
如果是几年前,这个事情是不需要解释的,因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谁敢去深究标准是什么,那是一定会被扣上各种网络性社死的大帽子的,但问题在于,版本已经开始变了,岁月史书好用的前提是别人没有用,但是当别人也开始拿起岁月史书的时候,必然是有很多事情不好看也不好听的。
为什么会这样?
那是因为,以前还有大量的他们作为共识中的缓冲剂,可以让伊们在确定是否擦边和攻击他们之间毫无顾忌地选择攻击他们——当年他们觉得某些事是擦边的时候,伊们是怎么说的?封建古董普信下头勇敢发声穿衣自由,我看力与美,尔看皆擦边,满街赤膊汉,何讨伊人嫌,总之,骂他们就对了,Heil GHG!
然后?骂都骂了,还有什么然后。
而他们因为尊重伊们反而挨骂,一看既然反对擦边就是压迫,那不如直接以百分之二百的力度支持穿衣自由——草长莺飞燕瘦环肥,擦什么边?请尊称伊们为济世菩萨!
就像是当初德国的伊们要和难民亲近以刺激德国的他们,结果德国的他们反手选择加入难民,以至于德国的伊们不得不反过来开始限制难民一样,当他们彻底扔掉共识之后,审核擦不擦边的就只能是伊们——毕竟伊们当年支持穿衣自由的前提,就是他们坚守道德底线不去支持擦边,而不是因为伊们真的想为他们找到一条可以在婚恋之外欣赏伊们的途径。
所以,现下都是退役运动员,都是伊,都是力与美的代表,都是穿衣自由勇敢发声,那么,现在最终极的问题来了,你准备把谁当G把谁不当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