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

公有制的实质是以土地、主权海域等自然资源或空间为核心的生产条件的公有制,以及劳动剩余积累的共有资本的公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的途径主要是两个:依法剥夺或取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经济长期并存的阶段,公有制经济为主导,但仍未必是(能成为)基础。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将非常漫长,不是通过人为的计划或者规划可以做到的,甚至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可以认定的。

不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会犯机会主义盲目冒进的错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结束的客观标准,只能是劳动剩余积累的共有资本的规模已经足够大,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已经足够充分地“结合”。

这样的一个理想状态,即使在当今的美国,也仍然遥遥无期(而不是遥遥领先)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大量劳动剩余积累以私人资本的形式存在以保证持续进行资本积累的效率,直到共有资本的规模足够大,准确说是足够地充分。

高度发达的(先进的)资本主义经由后资本主义,同样可以演进到社会主义阶段,同样是可以想象的。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应当有这样的胸怀以及想象力

市场经济是环境、是生态,它不等于资本主义,跟资本主义也不是同一个范畴;即资本主义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香港回归谈判期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期间,后者坚持中国只要搞市场经济,就一定会走向西方资本主义同样的道路,话语之中充满了自信,且不容置疑。但是,邓小平自有自己的理解,他不信西方人信奉的那一套。

后来的发展事实表明,邓小平是对的。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是实现经济效率的手段,计划也应是追求经济效率的手段。

西方人无论如何没料到(至今或许仍难以理解),为何实行了市场化改革的中国,依然跟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以及社会运行的模式甚至价值理念追求大不同?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样需要(离不开)竞争,通过竞争保证必要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或者将“创造性破坏”限制在一个比较低的限度内。

竞争与合作,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没有缺乏竞争的合作,也没有缺乏合作的竞争。竞争与合作总是相辅相成,如影随形。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只看到或者总是在强调经济(包括科技、文化等等)竞争的一面,忽视或者有意地掩饰经济合作(契约或信用)的一面。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可以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兼顾到效率,尽管这做起来相当难,非常难,但并不是没可能。

邓小平已经深刻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他没有同时交代的是,“(先进的)科学管理” 同样是第一生产力。无论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先进的科学管理,都有赖于先进的现代教育。而先进的现代教育,一方面需要以一定的生产剩余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国家发展先进教育的自觉和意志。

不承认公有制经济为主导,为方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永远无法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劳动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生存权利的构成,就会被剥夺,丧失掉其不可缺失的意义。甚至于,大量的劳动人口失业在所谓经济周期的限定下必周而复始,人类的自我异化就不会终结

“创造性破坏”伴随的“破坏”有多严重,经济危机就会多严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性措施的情况下,就容易向着某种政治危机的方向演变或转化。譬如当今世界有蔓延或恶化迹象的各种民粹主义再一次死灰复燃,社会达尔文主义再一次复苏,地区性的社会恐怖主义出现苗头。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共有的挑战,是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抑制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带来的巨大的考验。并在此基础上,共同面对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带来的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的客观事实。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在同一个国家内是可以共存的,前提是以相对稳定的法治框架法治保障为基础。

只有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内部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事实,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后发展国家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才有希望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互利共赢,而不是走向片面竞争或彼此军备竞赛的可能。也才能够不断突破各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局限,争取实现世界上文化多元化发展,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共同推进世界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文仅限于学术性讨论,不涉及国家政治或与其有关无意义争论,特此声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