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拉动经济回升应首推加大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的投入

我们中国的教育已经非常卷,

这跟我们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已经成型的教育体制有着主要的关系。

教育投入,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充足,

恐怕是各级政府在中国迈向后工业时代最需要考虑的“新基建”。

教育,不说是千年大计,但肯定是百年大计,

尤其在当下。

教育内卷,应试教育抹杀素质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

几乎已经荡然无存,

由此也影响和制约着我们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准,

不只是人才外流,人力资源严重的浪费。

教育投入不足,

集中体现在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许多专业实行的大班额制已经维持了很多年,

高等教育研究生规模逐年增长,

很多也都属于一个导师带许多学生,

类似批量化生产的

粗制滥造。

公共医疗资源的分布(或布局)已经严重失衡,

体现为公共医疗资源城乡差距,

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加大投入兴办公共医疗事业,

不只关系到我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

不得不面对劳动力以及大龄国民健康(包括心理健康、保健等诸多方面),

也是推进民生改善(扩大优质就业需求)的一大突破口。

近年来,大力银发经济的呼声很高,

但是,面向服务老年人群体的所谓银发经济,

不是单靠市场经济力量就可以实现的,

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

银发经济,带有显著的公共服务事业的特征,

投资大,投入周期长,

而盈利空间却有限,

基本属于半公益的非营利性质,

因此,即使在发达国家,

也主要靠公有资本的带动或投入,

在创造不少新增新质就业机会的同时,

成为可直接推动改善民生福祉的事业。

—— 总之,

后工业化时代的新基建,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不可能再是道路、桥梁、场馆、场站、园林……等硬件的基础设施,

而是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服务业形式的软基建为主。

经济止跌回升,

最终体现不是在股市、债市,或者房地产,

首先体现在市场化就业,

市场化就业状况不改善,

无论再怎么刺激消费或投资,

都是缘木求鱼,

都会在经济无法止跌的同时,

埋下高通胀风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