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能养活自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李振声
来源:微博@郭嘉宁
共和国勋章上新,李振声名列其中!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之前只有9位,其中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两大口粮水稻小麦,守护中国人饭碗的两座灯塔,南袁北李,北李,就是这位,远缘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袁老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老李的故事大家听得少些:原因大概有,小麦远缘杂交不如杂交水稻那般如雷贯耳吧。
何谓小麦远缘杂交?
故事要从上世纪50年代讲起。
1956年,25岁的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调往陕西杨凌工作。那一年,中国农业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导致西北等地小麦减产了30%左右。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部,“这种病非常可怕,谁要是穿条黑裤子在麦地里走一趟, 就会全变成黄裤子。我看见不少农民都在地头抱头痛哭。”李振声回忆说,“看着金灿灿的麦子成片倒地,我却束手无策,只愁得夜不能寐。”
现在咱们粮食产量每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当时,咱们全国产量只有2000多亿斤,而仅仅在黄河流域,小麦条锈病就让小麦减产了超过100亿斤。
咋办?育成一个抗条锈病的新品种需要至少八年,可病菌变异速度更快,5.5年就出现一个新病种。李振声将眼光投向了比小麦不娇气的远亲们。
小麦和水稻都是禾本科,但巨大的区别是自然中被驯化的经历:
天然水稻被中国先民直接选择驯化,慢慢变成粳稻的亚种,一小部分出国留学演变成籼稻亚种后再回国定居,但不管咋,水稻更单纯,还是二倍体植物。
天然的二倍体小麦,在自然中与拟山羊草的近似物种杂交,产生了四倍体的二粒小麦,被人类选择驯化。之后,四倍体小麦偶然间又与粗山羊草发生天然杂交,最终形成了咱们现在种植的六倍体的普通小麦。
古早小麦既然能和如此远亲天然杂交,那有没有可能再给如今娇气的六倍体小麦找一个抗条锈病的对象,生出更强的孩子?
老李选择了偃麦草来相亲。
与小麦杂交,结果:后代大多不育。
李振声直接在麦田里搭了个窝棚。
换一种偃麦草继续,不行;排查每一单株的花朵,发现少数雌花、雄花正常的,杂交,继续种,一代可以下一代又不行。
就这样,不断重复,终于!拥有将麦草的抗病抗逆性的小麦品种“小偃6号”出世了,这一年,是1978年,22年时光转瞬即逝,青丝变白头,李振声,已47岁。
值得吗?
值得,“小偃6号”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它还一直都是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 骨干亲本,衍生品种达到80多个。
1987年,李振声告别杨凌,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当时,我国粮食生产连续3年徘徊在8000亿斤左右,但人口增长接近5000万。
1988年2月,57岁的李振声带领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开展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我国粮食年产量从8000亿斤增长到9000亿斤,黄淮海地区贡献了其中一半的增产。
2013年,已经82岁的老李还在田里,是他带领课题组投入“渤海粮仓”项目,渤海旁边盐碱地能不能利用好?远缘杂交小麦之父通过让普通小麦与耐盐植物杂交,成功培育出了耐盐小麦“小偃60”等品种,增产效果明显。到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又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利用环渤海地区的1 000多万亩滨海盐碱地,把之前立下汗马功劳的偃麦草用上,为我国饲草安全做点贡献。
2005年博鳌论坛,李振声院士站在论坛主席台发言,针对10年前,美国人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一书的观点,郑重驳斥,他向世界宣布:“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2024年,每一个中国人大口吃面的幸福都在佐证老李的发言,那每一口面香,会组成老李身上应得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