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过桥」是否预兆跨海通道建设画上句号?

      定名为「澳门大桥」的第四跨海通道,将于十月一日下午二时通车,车辆届时可经澳门大桥的多个出入口往返新城 A区、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人工岛及凼仔北安一带。当局表示,澳门大桥启用后,由路凼往返人工岛的交通路径预计由友谊大桥转移至澳门大桥,新路径较经友谊大桥缩短约三公里,行车时间节省约三至六分钟,亦会分担友谊大桥高峰时段约三成车流。澳门大桥作为澳门特区「双环双轴快速通道」中的重要「一轴」,是构建澳门城市交通体系的关键节点,也是港珠澳大桥口岸人工岛交通流的重要疏导路径。通车后将大幅降低澳门城市道路网压力,对于进一步加强澳门内外交通联系、便利粤港澳居民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为庆祝「澳门大桥」落成通车,特区政府除了是于当日上午十一时举行「澳门大桥落成典礼」之外,邮电局也将于当天正式发行「澳门大桥」邮票。

      其实,在「澳门大桥」在正式通车之前,就已经有人「率先享用」。由体育局主办的「齐贺澳门大桥开通健步行」,于明日上午八时举行,全程约六公里,中途不设离场通道,将有二万多人参加。这将是「空前绝后」之举。尽管澳凼大桥允许行人上桥,但只是「零零星星」个人过桥,而不是「万人齐步」,因而「齐贺澳门大桥开通健步行」的集体上桥是「空前」;而在此后,除非是今后有什么特别的活动,澳门大桥与友谊大桥、西环大桥一样,是禁止行人上桥的,因而是「绝后」。

      不过,在澳门的第一座跨海大桥——澳凼大桥通车时,也是以「行人代替汽车」的方式举行通车典礼的。当时是邀请几位年纪最大的老人「打头阵」过桥。现在于澳门大桥正式通车前,举办「齐贺澳门大桥开通健步行」,同样也是以「行人开路」,颇有「周而复始」的意涵。不过,当年是突出「老人」,现在是全民尤其是以青壮年为主。因而这个「周而复始」就带有「螺旋式上升」之意。

      但也有人担心,这个再次使用以「行人代替汽车」的方式举行通车典礼的安排,是否寓意着澳门与凼仔之间的跨海通道建设,是否画上了「句号」。实际上,早在二零零五年,时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在发表新一年度施政报告中,就提出对澳凼大桥的交通改造展开研究,优化澳凼之间的交通接驳条件。二零零六年,特区政府着手进行澳凼海底隧道的规划和初步设计,并陆续开展相关的国际招标和开标工作。由于海底隧道两端出入口均需进行填海造地,按有关规定须上报中央审批,也获得中央的批复。在崔世安出任行政长官时期,该计划还在紧锣密鼓地推动。二零一九年土地工务运输局公布环境评估第一次公示中的内容指,计划于澳凼大桥旁兴建一条全长二千四百多米的海底隧道,隧道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限速每小时六十公里,连接澳门半岛新城B区及凼仔岛新城D区,接驳B区孙逸仙大马路与城市日大马路交汇处及D区东西向道路。而新任行政长官贺一诚就职后不久,二零二零年十一月十七日,在发表二零二一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也提到开展「第五通道」的专题研究及后续工作。不过,随着新城填海区D区计划的搁置,「第五通道」计划也沉寂了下来。尤其是今年六月下旬最终出台的《海洋功能区划图》,在澳凼大桥一段的路桥隧区大幅缩水。而特区政府在提交立法会公共财政事务跟进委员会文件显示「澳凼大桥旁建两个海底隧道」项目季度预算执行率为「零」,意味原在澳凼大桥两侧建海底隧道的「第五通道」规划很可能经已搁置。

    人们乐见以海底隧道方式兴建「第五跨海通道」,除了是希望能够疏导中区到路凼日益挤塞的交通之外,还因为目前的几条跨海通道,都是以高架大桥形式设计及兴建。而澳门位处南海边,每年都有数个台风「光顾」,悬挂八号风球就须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即使是在平时,有时海风的等级也较高,过桥车辆尤其是电单车的危险性较高,因而气象台经常在报导天气预告时,都加上一句「大桥桥面风力较强,行车注意安全」。在此情况下,新的过海通道是以海底隧道形式兴建,成为全天候通道,才能彻底解决恶劣天气下市区与离岛之间的交通的问题。

  尤其是在凼仔市区已有十多万居民居住,路凼地区也是澳门博彩业及酒店业的「重镇」,即使是八号风球高悬,其员工都必须继续上班当值;一些旅客也有往来两个市区的需要,或是在拱北/关闸口岸照常开放下出入境。因而就全靠当局临时开放西湾大桥下层通道「过海」。但只是开放轻型客车通行,大中型客车、货车及电单车禁止使用,即使如此,也造成「大塞车」。即将通车的澳门大桥,据当局表示设有风障,八号风球也可以行车,但更高的风球,尤其是类似「天鸽」、「山竹」那样级别的台风呢?

  这就把澳凼两地在台风来袭时的「过海」交通问题摆到相关权责者的桌面上。随着「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旅游酒店及博彩设施集中在路凼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居民迁居到凼仔市区。这在平时,现时的四条大桥应可应对两地之间的交通。但在八号风球高悬时,就产生「过海难」的问题了。在理论上,「第四通道」的抗风能力较强,但也因为其走向主要是沟通港珠澳大桥和新城填海区A区与离岛之间的交通,仍然未能满足大部分澳门市区与离岛之间的「全天候通行」需求。因此,以海底隧道形式兴建的「第五过海通道」计划,还是应当摆在特区政府的案头上的。

     另外,作为澳门特区区旗、区徽图案组成元素之一的澳凼大桥,建成通车已经半个世纪,而且因为是以「摩擦桩」作基础,难堪重荷。虽然特区政府极为重视对澳凼大桥的监察维修,而且只准公共交通车辆通行以减低负荷,但毕竟承受能力有限。最怕万一有什么「冬瓜豆腐」,组成澳门特区区旗、区徽图案其中一个元素有损,让部分信奉「风水」的市民可能心里会戚戚然。如果有「第五通道」,将原在澳凼大桥行走的机动车辆移动到此过海,澳凼大桥只作为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过海通道,就将能增加其「寿命」,让区旗、区徽图案组成元素都坚如盘石。。

  「第五跨海通道」采用海底隧道方案而不是高架桥梁的方案,是政治正确的最佳方案。因为可以继续突出澳凼大桥的独立景观,避免受到身旁的高架桥的干扰,甚至是「喧宾夺主」。而采用盾构机技术建设第五条跨海通道,就可避免对澳凼大桥的地基造成影响。另外,在兴建轻轨的市区线路时,使用盾构机技术,而且还是「深挖洞」,就可「避开绕过」那些复杂的地下管线,这就要比明挖式施工要安全及便利的多。

                                 (发自北京)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