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对话钱汉东:千古一人苏东坡

《诗酒书年华——钱汉东书苏轼诗词百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并在2024上海书展上举行首发与签售仪式。作者钱汉东用毛笔书写苏轼诗词百首,共七千八百余字;为方便读者更好地认识学习苏东坡,作者的注释、点评、论述近二十万字。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先生与作者是多年的好朋友、老同事,他们围绕东坡文化与书法艺术、东坡身上集中反映的中国士大夫文化精神、东坡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等话题进行了一番对话交流,现辑录于此,与大家分享——

500

何建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面复兴之际,《诗酒书年华——钱汉东书苏轼诗词百首》的问世,值得庆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也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四年前你撰写的著作《江山胜迹——钱汉东中华名胜题刻选》出版,后一版再版,台湾地区还出版了繁体版,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记得台湾地区名贤钱復先生在繁体版序言中写道:“将毛笔字写得漂亮,已属不易,为江山名胜古迹书碑题匾,更需要独一无二的特质和历久弥新的能力,国学修养、学术地位、社会声望、为人德行缺一不可,唯如此,碑方立得起来,匾才挂得上去。汉东宗兄竭诚为江山胜迹留下文化记忆,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壮举。”我非常赞同钱復先生所言。忧国忧民的苏东坡,是千年来广受敬仰的天才人物。在我印象中,你已为苏东坡的不少文化遗迹,题匾写碑,加以褒扬。你在书写这本以弘扬苏东坡人文精神的著作时,有何心得和考量?

500

钱汉东: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三千余年历史中,出现了三位重量级的文字家,他们分别是屈原、李白、苏东坡。一千年才出一位的杰出人物啊,苏东坡便是其中之一,多么了不起!当今,不少人被丰富的物质条件所牵绊,为发达的高科技产品所掌控,内心变得空洞乏味。人们忙着挣钱,很少抬头仰望星空,欣赏白云皓月,听闻清泉波涛,生活的乐趣荡然无存。挣不完的钱财,填不满的欲望,可空荡荡的内心,仍然无法让你过好这一生。我应邀为黄冈东坡赤壁、绩溪来苏桥以及徐州、宿州、诸暨、渑池、宜兴等诸多苏轼遗迹题碑写匾,是我最大的幸运,让我有机会表达我对苏子的崇高敬仰。在考察学习和书写过程中,伟大先贤苏东坡的独特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的纯粹,他的超然,他的笃定,他的自在,他面对精神危机和艰难挫折所采取的自救措施……为我提供了强大的人生定力,填补了我内心的空白。无论在朝廷承受宠幸,还是屡遭贬迁屈辱,苏东坡都能做到宠辱不惊,苦中作乐,心态平和,他为人处世的哲学,值得后人学习。

500

何建华:苏东坡博学多才,一生创作流传下来的诗词达三千多首,内容丰富,意境高远,影响巨大,这是他对自身生命历程及人生意义全景式的真实写照。人们常言“乱世出诗人”,如先贤杜甫因“安史之乱”后创作的大量忧国忧民的壮丽诗篇,才荣登“诗圣”的宝座。苏东坡则不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太平盛世,他也曾经进入权力中枢,但一生都在党争漩涡中“内卷”,他是一个痛苦的清醒者,一直寻找内心的永恒,创作了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其中的名言警句、成语佳联比比皆是,这次你选择苏轼百首诗词的用意何在?

钱汉东: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但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而无功的。”中国不少文人怀才不遇,或遭遇山河破碎,或陷入贫困潦倒,可苏东坡不是,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科考顺利,得皇帝宰相师友赏识,文友弟子乡亲仰慕。出入金殿议政,身居北门拟诏,士大夫追求的目标仅此而已。苏东坡是天才人物,他的名声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达到巅峰。宋神宗曾问一位大臣:当今有谁的文章可与李白相提并论?大臣思忖片刻后回答:可能只有苏轼。神宗皇帝摇头道:李白也比不上苏轼。李白有苏轼的才华,但没有苏轼的学养、学问、学识。言毕,浩叹久之。对于苏东坡,我年少时就非常喜欢,在上了年纪、经历各种困顿之后,更深刻地认识到苏东坡的生活态度、家国情怀是中国文人普遍认可并乐意接受的。他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亦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有“人生几度秋凉”的悲伤,也有“人生到处知何似”的感慨。他的烦恼与普通人并无二致,是人们可以走近并亲近的人物。这次我因编写此书,阅遍了苏东坡几乎所有诗词。可以说,苏东坡的每首诗词都堪称精品力作,我从中选择的大多是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名篇,并兼顾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以期读者能对苏东坡大起大落的奋斗经历有所认识,并能从他辉煌且坎坷的人生中挖掘出无穷的宝藏。

何建华:苏东坡身上集中反映了中国士大夫文化精神。苏轼父子正是通过科举登第走出巴山蜀水,成为士大夫中的翘楚。宋代是士大夫政治成为主宰的时代,苏东坡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多数士大夫的必由之路。“士大夫”这一个概念是到战国时出现的。战国时代孟子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大夫文化精神得以初步形成,它与孔子强调的“仁政”与“礼仪尊卑”略有不同,但与西方的贵族精神有某些相似之处,强调文化的教养,社会的担当,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意志。在北宋,读书做官是多数士人的选择。宋代士大夫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得以充分展现,忧国忧民,文以载道,以天下为己任,追求自我意识。代表人物苏轼的词作打破了传统的“诗庄词媚”之界限,以诗为词,别创豪放一格,将诗人的胸怀志向引入词作之中,一改之前词作者和抒情主人公分离状态而走向和谐统一。你在选编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苏轼的士大夫自我意识这一点?

钱汉东:苏东坡是宋代士大夫的杰出代表。北宋统治者实行文臣治国,为吸引知识精英加入宋王朝“彀中”,从太宗朝开始大兴科举,呈现“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景象。有人认为:宋代士大夫的主体精神价值,一是寻求人生存在的最高价值依据,即探索人何以为人、如何为人的问题;二是关心世事,力求凭自己的努力来重新安排社会秩序;三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向往心灵自由的境界。在苏东坡身上人们看到了这种情怀:他处于“新党”与“旧党”政争漩涡之中,坚守“道高于势”的原则,坚持治政必须利于社稷稳定、民富国强,这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他矢志不渝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可贵的士大夫政治伦理。苏轼在仕途生涯中刚直无畏,他上表诗赋,痛斥弊政,谏诤皇帝,抨击权豪,惩治贪渎,得罪了众多权贵,但他一生坚守士大夫使命担当,时时以社稷为重,处处为百姓争利,绝不折节保身,更不同污求利,甚至发出了“读书不求官”的呼声。苏轼写给两个侄子的五言诗,开头四句为:“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这与当时大多普通读书人的追求不同,正是苏轼追求内心自由的反映,也揭示了读书的真正用处不在升官发财,而在于修身明理。这是苏东坡的胸襟眼界远远高出同时代士大夫的地方。苏东坡的士大夫自我意识流淌在他不少诗词的字里行间,读者细细品味应该可以感受到。

何建华:现在社会上各种研究苏东坡的书籍不胜枚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苏东坡,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全面认识苏东坡,这有积极意义。这次你采用毛笔书写苏轼诗词百首的方法,来弘扬苏东坡的人文思想,似乎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也算是一项创新吧,人们阅读东坡经典诗词,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又可以欣赏精美的书法艺术,可谓一举两得,值得称道。

钱汉东:承蒙建华兄鼓励,不胜荣幸。宋元以降,各种研究苏东坡的文献典籍多如牛毛,我也选购拜读过不少,讲心里话,不少前辈学者一生都在研究苏轼,考据之详尽,注疏之入微,评点之深刻,这是后人难以企及的,更谈不上超越了。此于我而言,常怀有高山仰止之意。要从苏轼两千七百首诗、三百多首词中选出百首,也花费不少时间。苏轼的诗词几乎没有一首不上品的,即使差不多的内容他也能写出新意。人说苏轼真正做到了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后人,此言不虚,其精彩人生,千古一人。故此书选用的多为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如作品中有名句格言则优先选入,并根据大致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还附上了简明的注释和点评。在编写过程中,学习参考并援用了一些研究苏轼作品大家的观点和材料,不搞烦琐考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是我编写此书的原则。

何建华: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酒文化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酒的起源,人们比较能接受的为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三种。考古发掘证明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中就盛有酒。世人讲得比较多的还是“杜康造酒”。曹孟德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于是产生了不少美名与俗语:如酒仙、酒徒、饮者、酒鬼等等。苏轼可谓是君子之饮,年轻时逢场作戏,常以“少年多病却杯觞”相辞,到晚年几乎离不开酒。作为你的老朋友,深知你平日不饮酒,对饮酒似乎也没有什么兴趣,怎么会写出“饮者苏东坡”的专题,这是基于何种考量,促使你去研究苏东坡的饮酒文化?

钱汉东:我对于酒文化的兴趣,纯属偶然。去年九月,贵州习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杭州举办“君子之道”学术研讨会,他们通过杭州的文友刘文标先生邀请我去作演讲,因我写过有关苏东坡的文章,又为苏东坡写碑题匾。说来我与习酒集团总经理汪地强先生也是有缘,地强先生儒雅敬业,对文化人特别尊重,对苏东坡更是无比崇敬,初次见面,彼此印象很好。从和地强先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习酒集团在贵州省习水县,习酒创建于一九五二年,二〇一四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习酒集团做了不少慈善之事。他认为企业如果缺少文化精神,等于失去灵魂。为此我向他建议: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苏东坡一生写了不少与酒有关的诗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酒文化的内涵。如能用书法形式选编苏东坡诗词作品,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文化盛事,亦可进一步丰富习酒君品文化的内容。地强先生听后欣然认同,并予以大力支持。

我在田野考古过程中,对各地酒的发现也十分关注,无论是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随后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都发现了盛酒用的陶器,同时还出土了酿酒用过的酒缸。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铭刻在铜器上)都有“酒”字。古文字简单,“酒”字作“酉”,写法都很像是一个陶罐的模样。再往上溯源,西安半坡村遗址所发掘出来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陶器中,就有像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酉”字形状的陶罐。春秋先民不仅运用“自然发酵”酿酒,而且相当普遍地掌握了“固态发酵法”与“复式发酵法”酿酒,这可以说是我国除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项伟大发明,比欧洲人领先了一千多年。苏东坡并不是一位贪杯者,他曾经还对爱好喝酒的陶渊明、刘伶略有微词,劝人千万不能学这两位嗜酒成癖,不顾家事。苏轼一生坎坷,境遇苍凉,被贬黄州之后,他写下了大量有关酒的诗词,那是他在借酒浇愁,其中渗透着他的无奈和痛苦啊!从另一个角度看,东坡酿酒、品酒、醉酒、论酒、诗酒,也可谓酿出了琼浆,饮出了风采,活出了自在,品出了文化,他将中华酒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何建华:2007年,你撰文并书写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碑记以来,至今已为各地名胜古迹题写七百余通碑匾,点缀江山胜境,令人欣喜。你的书法作品充满了中华传统人文气息和书卷气,是传承“二王”的主流书风。人们从你的书法作品中可见“二王”的余韵、欧阳询的刚劲、赵孟頫的娟秀、文徵明的儒雅、董其昌的自在、沈尹默的沉静。不是夸大,我看你书写每个字都力求完美,这除了需要童子功以外,与你的学养、爱好、情趣有很大的关系。

钱汉东:兄过誉了,愧不敢当。书写这本著作,其实我还有另一想法。苏轼在杭州写过一篇颂扬先祖钱王功德的《表忠观碑》,作为钱氏后裔对此颇为感念,故我在为东坡赤壁题碑后,还特意撰文《还东坡千古人情》发表在《新民晚报》上。我少年时在家父督教下临帖习字,有一点童子功,在淮北插队期间,劳动生活极为艰苦,也没有放弃习字。今年仲夏,我给当年插队之地捐赠了一座报春亭,老乡还说起,当时因买不起纸墨,我在门板上蘸水练字的往事。回沪后拜书法家任政为师,从点画入手,练习三年之久。任师道:先将笔画零部件练好,安装起来就容易了。我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会少于千遍,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赵孟頫等大家的临本,我都认真学临过。《定武兰亭序》拓本,以元代柯九思藏本为最佳,神韵皆备,让我受益良多。我从事新闻工作较忙,业余又喜好瓷器研究、田野考古等,习字时间少了,但读帖依旧是我的生活内容,得闲时用手比画一下,甚至用水蘸摹。各家法帖,手摹心记。当我书写时,脑海里会涌现先贤各式字的造型,取诸家之长,变成自己的东西。我实在不敢妄谈创新,只是老老实实地“拿来”罢了。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拙书不少字都可以找到出处,如上半部是王字,下半部是米字,左边是赵字,右边是董字,完全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书写习惯而自然形成,谈不上有何高明之处。北京有位眼力不凡的书家认为鄙人不是单纯写二王,而是有意将王羲之扁平书体拉长了,显得更为潇洒自然。这让我吃惊不小。我很赞同你说的文人书法,也许是书读多了,作品中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书卷气。我认为中国人写汉字,就应该堂堂正正、大气漂亮一点,故弄玄虚,写字让人不认识,那写字的意义何在!胡适先生曾言“写字叫人认不得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让我受到很大启迪,所以我在题碑书匾时不用草书,少写篆书,方便游人品赏,这大概也是各地庙堂、名胜景区请我题碑写匾的缘由吧。

一代伟人苏东坡,风流千古苏东坡,其雄风赫赫,伟绩昭昭,展现了中华士大夫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俩满怀敬意话说苏东坡,希望读者诸君了解此书的成因,并对阅读此书有所助益。

(此对话,代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酒书年华——钱汉东书苏轼诗词百首》一书序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