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温水”,网民不能当“青蛙”——从澳大利亚提升恐怖威胁级别说开去

Club点评:昨天,马斯克对话特朗普,成为社交媒体X一大热点;此前,从法国总统到全球体育迷,在社交媒体上开起了“平行奥运”,争议话题众多;过去三周,英国多地暴乱的导火线,是网络谣传“杀死儿童的是极端穆斯林移民”;时间线前移,美国2020年大选争议引发的国会山骚乱,成为“线上造谣线下暴乱”之滥觞。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演进,社交媒体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将持续扩大。

上周,为应对社交媒体影响和地区冲突外溢风险,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将本国面临的恐怖威胁级别提升至“很可能”,当地民众普遍对此不感意外,“几年前就应提升了”。

8月10日,北京对话助理研究员李泽西在澳媒体《堪培拉时报》(Canberra Times)发表题为“Can we Realistically Rein in Social Media?(《我们能否管控社交媒体》)”的评论。作者认为,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网络具有放大极端观点的特质,与传统舆论场有显著区别。各方为解决问题,主要提出“删评”和“辟谣”两大思路,然而两者都存在各自问题,恐难以解决社会分裂问题。作者提出,最可持续的方案,还需改善政治舆论环境,提高网民素质。信息浩荡的网络世界若是“温水”,网民更要提升认知,不能当“青蛙”。

500

(《堪培拉时报》截图)

上周,因巴以冲突外溢影响,以及社交媒体煽动的极端主义,澳大利亚安全情报组织(ASIO)正式将恐怖威胁级别提升至“很可能”。虽然大部分目光聚焦的是加沙冲突影响,但不论将来是停火还是公众注意力转移,其影响终会淡化;然而,社交媒体的问题不会消失的。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提出,社交媒体驱动的极端主义问题日益严峻,对年轻人影响尤为显著,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亟待解决。无论是最近在英国发生的骚乱,还是澳大利亚Wakeley教堂袭击事件后的暴乱,社交媒体的恶劣影响已明显开始外溢到实际生活中。

500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5日报道称,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当天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澳安全情报局(ASIO)已将该国的恐怖主义威胁级别从“可能”上调至“很可能”(图源:互联网)

欲解决任何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其原因和特质。许多人曾认为,社交媒体将推动全球民主化,但社交媒体现在似乎正在破坏现有民主社会的结构。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马克·肯尼(Mark Kenny)最近指出,许多看似正常的人“会在网上对素不相识的人大加辱骂”。不可否认,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一些社会交往方式。

与人们普遍认识不同的是,社交媒体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所谓的“回声室”,即我们只看到与自己世界观一致的内容;事实上,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经常在网上接触到自己反对的观点。研究同时显示,接触对立观点,往往会固化人们现有的观念,而非更为“中庸”。互联网让我们在数字世界的“市民广场”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此刻,我们发现,有时互相留出一点空间对大家都有好处。

“数字市民广场”在几个关键方面与现实中的市民广场有着本质区别(注:西方经常将社交媒体与市民广场相提并论或进行比较,因为两者都有“观点分享平台”的特质)。在现实中的市民广场上,温和的大多数通常能盖过激进分子的声音,甚至让激进分子不敢发声。然而,社交媒体放大了这些激进分子的声音,这有可能带来积极的变化,但更可能助长更极端的观点出现。相同观点的激进分子形成了网上水军,往往盖过普通人的声音,冲击普通人的价值观,甚至激化普通人的观点。与遏制激进主义的现实市民广场不同,“数字市民广场”放大了极端主义的吸引力,在海量线上信息中显得尤为突出。此外,智能手机的普及又让这种令人上瘾的虚拟世界与我们须臾不离。

解决社交媒体驱动的两极分化问题,需要在多方面下手。全球范围内,目前尝试了两种主要的管控性策略和两种主要的资讯性策略。

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是删除有害内容。在2020年美国大选前夕,社交媒体平台竞相删除虚假的煽动性信息,尤其涉及新冠疫情与选举阴谋论的虚假信息。然而,由于信息环境瞬息万变,一些后来被认为不算虚假信息的内容也被压制。这反而助长了右翼的“被害妄想症”,并有可能加剧政治两极化。

另一种策略是制定法规,大幅降低“极端内容”的传播力。然而,“极端内容”的定义仍存在争议,政府干预有可能进一步将这些问题政治化,从而加深社会分裂。除非西方政府建立起像中国一样强大的审核机制,否则极端分子将不断找到新的渠道来传播他们的内容,毕竟网民也总会寻求最具娱乐性的内容。任何解决方案都不应比原来的问题更糟糕。尽管各方都尽了最大努力,但要回到理想化的市民广场式互动似乎不太可能——更别说这种理想化的互动方式都不一定存在过。

500

(图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一些媒体机构最近成立了事实核查小组,与已有的事实核查组织并肩作战。然而,一些事实核查小组被认为进行选择性的核查、存在双标,有时事实核查中也会包括个人观点,破坏了事实核查的公信,使它们反而成为问题的一部分。最近的美国总统辩论中,CNN没有进行任何现场事实核查,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X”(推特的前身)推出了社区笔记,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事实核查形式,甚至一些批评者也承认,这种形式在某些时候能提供有用的背景信息。马斯克自称是“言论自由绝对主义者”,他认为对抗不良信息的最好办法就是提供更多的正确信息。然而,更多的信息并没有缓解极端主义的抬头,社区笔记也没能避免“X”成为英国骚乱和Wakeley暴乱的集结点。

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出现,未来即使社交媒体平台也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产品是如何运作的,这使得实时管控和追踪有害信息的任务变得更加困难。

任何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都必须将责任重新赋予个人。虽然极端内容可能很诱人,但用户必须认识到:尽管某些内容有很多人点赞,但其观点在社会层面只占少数。在这方面,一些账号“购买关注”的现象,可能会逐渐让更多人质疑极端内容是否真的得到如此大规模的支持。

政客也应发挥作用。虽然放大政治对手最极端的观点很有诱惑力,毕竟总能找到对方阵营中持这种观点的人,但负责任的选民应该拒绝聚焦两极的做法。在这方面,澳大利亚政治生态的表现要好于美国,尽管这可能只是因为澳大利亚的政客相对不怎么上网。

归根结底,培养负责任的选民取决于有效的教育。社交媒体素养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政治内容,还关系到解决社交媒体引发的青少年抑郁症等问题。要驾驭复杂的数字时代,我们都需要对世界有更全面认识。

500

当地时间2023年7月24日,美国华盛顿特区,推特页面上的新标志“X”,背景是旧标志“蓝鸟”(图源:视觉中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