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心中的种子终于开出了花

“纪实影像的价值和魅力在于真实。”7月30日,在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启动仪式上,中国外文局局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杜占元勉励与会的中外导演:要将个体视角融入宏大叙事中,以小切口折射大时代。

来自四川的纪录片导演姚远的创作切口不仅小,她还坚持做到将耳熟能详的题材讲出新意,将镜头瞄准了国宝——大熊猫。

以下为姚远自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四川人,对大熊猫的爱和爱着大熊猫的人好像一直围绕在我的身边。我的母亲曾经是中国第一个由专业医疗机构志愿者组成的大熊猫救治小组的成员。在童年的记忆里,我曾经跟随他们前往四川雅安碧峰峡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看他们给大熊猫做体检,建档案,救治生病的大熊猫。也因此见到了很多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但因为对大熊猫和大自然的热爱来到保护区支援工作的志愿者们。

500△纪实短视频《守护大熊猫之福宝诞生记》海报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亚历山大·查普曼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来自英国,母亲来自冰岛,他们在四川卧龙从事志愿工作时相识相爱,生下了亚历山大。卧龙在大山里,当地人大多不会英语,所以大家都叫他“山大”,也因为他的父母常在山里工作,所以“山大”主要交给当地的一位老乡照顾。金发碧眼的小天使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看见小鸟,他会说“雀儿”。偶尔看见外国人,他会跑过来跟我说“姐姐你快过来,老外”。他是我们的开心果,也是所有人的牵挂。

对大熊猫的热爱,对熊猫守护者们的认识和情感,从那时就在我的心中埋下了种子。种子生根发芽,直到多年以后,因为“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我们有机会让《守护大熊猫之福宝诞生记》成功诞生,如同心中的种子最终开出了花。

影片的“诞生”需要从选题开始。大熊猫是一个国际题材,也是我们四川纪录片人熟悉的题材,但因为一直以来的受关注程度,从幼崽出生开始,几乎熊猫的从头到脚都被拍过了,甚至还有摄像头24小时对着它们进行直播。但如何才能把这种耳熟能详的题材讲出新意?经过调研,我们决定从大熊猫国际科研合作、国际交流的角度破题,透过当下大熊猫的“大众”题材,直击珍贵的“小众”内容。

记录下“福宝”诞生的故事是坚持也是意外的收获。对于经验丰富的中方专家来说,疫情的阻隔让“福宝”诞生变成了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也构成了中韩两国专业人士共同面对的大熊猫产仔难题。而这些独特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应对挑战的日日夜夜,让影片本身有了在困难之下的鲜活内容。

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而“爱和感动”是本片的立意和诉求。这份“感动”不仅来自“华妮”与“福宝”,也来自故事里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在创作过程中,摄制团队得到了韩国伙伴的大力支持。我们共同将对大熊猫的深爱,对中韩双方专家的感念,对人类友谊的信念,一点一滴,都融化于影片的细节之中。正是这些真实的细节,让影片具有跨越文化差异的真实情感,受到了中韩网友的喜爱。

2023年的11月27日,作为“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最佳提案项目之一,纪录片《守护大熊猫之福宝诞生记》正式上线播出。哔哩哔哩上线5分钟内,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000人;当晚纪录片相关话题登上微博全国热搜榜第二位;上线15天,微博话题总阅读量破6亿。

影片上线后,我们收到了来自中韩两国观众的上万条留言。有的是表达喜爱、有的是表达感动、有的是表达敬意,还有韩国网友留言说:本来没有去中国的打算,现在准备明年就去中国看福宝。这些留言给了我们许多支持和鼓励,也让我们决心要把大熊猫和“熊猫人”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因为,我们都爱大熊猫!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