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10年,“新高考”更加公平了吗?【弓道是非】

这两天又是高考了。各位考生发挥得怎么样?祝大家考出理想的成绩。不过,拿到好分数,虽然是个人可以努力的唯一因素,但不是决定上岸的唯一因素。还有两个因素也很重要,一个是其他考生考得怎么样,另一个是你想考的学校,在你的报名地招多少人。前一个,关乎高考的考试模式和试卷设计,能不能让所有人考出“真实水平”;后一个,关乎咱们常说的“分省定额”制度,是不是在地域上,把教育蛋糕分得公平。这两个因素,都是国家努力的方向。

我们今天先来讲第一个。从2014年开始,国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也叫“新高考改革”,到今年正好10年。现在已经陆续有5批29个省启动了改革,也就是除了新疆、西藏和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级单位。考改和课改是成套的,所以今年正式采用“新高考”的,是2021年之前改革的前四批共21个省份,第五批要明年。

500

不过,这21个省,虽然都叫“新高考”,但具体模式还不太一样。前两批次,包括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六省,用的都是“3+3”,也就是除语数外3门主科必选外,考生可以在剩余6门(浙江为7门)科目中任考3门,没有文理限制,你想文理专精,还是文理兼修,都是你的自由。

这么做,多元化和自主性是大幅大幅提升了,但问题随之而来。选课组合一多,教课就非常麻烦。以前选课之后,分几个班来教就行了,现在浙江的“7选3”,有35个组合,其他“6选3”,也有20多种选法,再加上分层教学的需求,根本没法分班,只能“走班”。但“走班制”,对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很多教育薄弱的地区,是没有办法推行的。所以,有的学校只能推出选课“套餐”,变相地缩减学生的选择权。但这又会带来新的不公平。

这前两批次的省份,大多是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仍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所以,后边批次在落地“新高考”的时候,干脆就在政策层面上减少了选项,把“3+3”变成了“3+1+2”,也就是必须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再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门科目中,选择2门,这样一来,选科组合就只剩12项,大幅降低了走班教学的难度,方便在中西部省份实施。当然了,这种妥协,又会带来新的不公平。为什么一部分地区的学生可以“3+3”,一部分却只能“3+1+2”?

选项多带来的高成本,只是问题之一。还有多的问题,比如说分数的可比性。科目不同,考卷不同,拿分数的难度,自然也是不一样的,但最后的分数却是要加到一起来算的。那这些分数,要怎么做一个处理,才能让总分的比较,更加公平?目前“新高考”采用了一个“等级赋分”的办法。具体方法比较复杂,这里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可能会有别的视频来讲。好处是可以均衡选考科目的考试难度,坏处是让参加考试的学生群体成绩变得接近,区分度不够,特别是“尖子生”当中的区分度,而大家都知道,这个群体当中的“厮杀”,才是最惨烈的。

再比如说,高考事关重大,竞争压力也大,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是根据“趋利避害”,来“理性”选科。简单来说,就是哪个好考选哪个。再简单点说,就是“首选”不选物理,“再选”不选化学。不选理化,对于不少大学理工科专业的学习,是有影响的。而且考的人太少,等级赋分就会有比较大的误差。后来,教育部门为此又打了很多补丁,像是规定部分专业,必须要同时选物理和化学才能报考。但这实际上,又变相降低了学生的选项。

再再比如说,这种群体分数可以部分决定个体分数的做法,还引发了很多“骚操作”。有的学校,故意去安排一批考生去考低分,抬升其他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在所选科目取得高分,竟然自己去报名该科考试当“分母”。

这还是新高考的一个改革方向,难点已经不少了。除了增加选项之外,新高考还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还让外语等部分科目,可以“一年多考”。这些措施的初衷都是好的,想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想降低考生压力,减少随机因素,尽量让学生发挥正常实力。但是,它们同样也引入了新的不公平。“一年多考”,那每次考试间的可比性,怎么算?高考可谓是“分分计较”,哪怕能考几次,每次考试大多数学生也必定是全力以赴,所以客观上,学生的总负担可能不降反增。而且,这种考几次取最高分的形式,不是正好方便了有的学校去做“战略规划”?他们可以让已经考了高分的学生,下次考试考低分,把其他学生的成绩抬起来。

还有像是“综合素质”这样的指标,一方面,很难做到客观比较,另一方面,它受到教育资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科目考试,还能刷题,那“综合素质”要怎么刷呢?刷身心健康、刷兴趣特长、刷社会实践,最后可能又变成刷钱的问题。

新高考的核心要义,是要让考生们“人尽其才”,拥有更多选择,这值得肯定。但它也把很多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为许多结构性的不公平因素,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区域的高中生对选科制度的满意度,随着省会城市(直辖市)、地级市区、县(区)城镇、乡镇依次降低。而不同家庭之间,家长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对高考选科就越关注度,能够给考生提供的帮助也越大。新高考不管是选科目,还是填志愿,还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要求,都给家庭经济、文化资本留下了运作空间。

大家都在担心,新高考改革会不会不利于弱势地区、弱势家庭,让寒门更难出贵子。

但是,换个角度去想,新高考“人尽其才”、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理念,实际上是对降低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不平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考改革,绝对不是只改高考。伴随高考改革,国家在中等和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上,做了那些同步的改进?我们常说的大学招生“分省定额”,这些年出现了哪些变化?先点个赞,咱们有机会再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