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养老育儿记(90)家里家外一个样

    老话说,饭前不训子。然而,在我家里饭桌通常是重要的且是演练场般的教育阵地。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好好吃顿饭对长身体很重要,但吃相不佳时,家长及时让孩子明白事理才是更重要的。

    前阵子,全家开启闽浙一周游,一路走来,福建亲友筹备的接风宴一场接一场,场场令小宝大开眼界,大快朵颐,大大解馋了一回。可是,解馋归解馋,山珍海味也不知不觉地惯坏了小宝的嘴。

    回来后,看着桌上味道寡淡的三菜一汤——我做的菜特点就是少油、少盐,不放味增——小宝吃饭的劲头大减。虽然出游之前,小宝在家吃饭也不怎么起劲,出游归来,小宝的嘴又明显变刁了。

500

    小宝爱吃酱鸭,碰巧在外的几日大桌上均未曾上过这道菜,为了迅速提振小宝的胃口,我取出了在家雪藏的半只酱鸭,解冻,清洗,压蒸,放凉,切块,加米酒和红糖回锅翻炒,喷香扑鼻的酱鸭摆上了盘。

    中午十二点,我喊小宝和她妈妈下楼吃饭。照例,先下楼的是小宝,她见了酱鸭,就像猫见了老鼠肉一般,“哇,是酱鸭,我爱吃的酱鸭。我在楼梯口就闻到它的香味啦。”

    小宝爱吃酱鸭不假,可是她更偏爱于吃酱鸭的头和翅,对切碎的、特别入味的鸭肉末也值得玩味,而对大块如鸭腿者则毫无兴趣。对于这种奇特偏食的解释是大块肉很塞牙。也许是排列稀松的小牙齿给她带来咀嚼的烦恼。小宝拒绝大块肉,确实是因为懒得咀嚼。

    有几回,见小宝专挑盘里的肉末吃,我忍不住地笑问道:“你是‘鸡生的’宝宝吗?吃菜靠啄。”小宝则气鼓鼓地回敬我一句:“你才是‘鸡生的’爸爸——‘毒舌父’!”如此牙尖嘴厉的孩子怎么就对付不了大块肉呢?

    小宝坐定后,内人从楼上姗姗飘下,我们一家的午餐开席了。小宝双眼盯着酱鸭盘子——这半只没有鸭头是否已让小家伙失望了,接着,她侧着脑袋,左看看,右看看,手中的筷子迟疑不定,一会儿又被当作“特大号牙签”。看此情形,酱鸭还是那个酱鸭,然小主人的嘴却已经历了不凡的人间烟火淬炼。我则自顾夹菜吃饭,静观后续。

    忽然,筷子为小宝做了决定似的飞速冲向盘子底的一粒小肉丁,不幸,肉丁还与一块大肉“藕断丝连”中,筷子“啄”起肉末的同时带着大块肉起飞了。小宝被猛然上窜的大块头吓了一跳,她的反应还算迅速,果断放弃了她的心爱之物,肉丁随肉块一起落回了盘里。

    之前,我在饭桌上已多次告诫小宝:自己夹过的菜,不能再放回盘子。所以,我当即重申这条“家规”,然后亲自“执法”:将刚才的鸭肉送到小宝的饭碗里。鸭肉盖住了小宝碗里的白米饭,换作是以前,小宝接下来多半要开始“作怪”了,她艰难地看着大块肉,筷子怎么也挤不到饭粒面前,口中念念有词:“怎么回事!碗里的菜这么多,挡住我吃饭了呀!”不明真相者或以为,一位热爱米饭的宝宝正在遭受虐待。于是,毒舌如我为父者就忍不住想啐她一脸:“别装了,我们几时见你对米饭有真爱了?!”

    不知这次在外大长见识的小家伙将如何“作怪”,我正寻思着。记得在返程当日,二姑丈为我们在当地知名的酒楼备下丰盛午宴。用膳即将结束,小宝从座位上站起来向各位长辈作揖,发表了惊艳四座的致谢辞:“感谢各位长辈们的招待,希望以后你们有空来我金华家里玩。”说罢,小宝离开座位,一一为长辈们送去小小的温暖的拥抱。陷入天使怀抱的长辈们则是惊喜万分。回家的一路上,我们频频竖起大拇指,一遍遍赞道:“我儿,你真棒!”我们的乐观情绪进而产生了这样的幻觉:作为七龄童,小宝新近的表现,连同今年春节她走向一桌长辈逐位敬酒并送上美好祝愿的举动,都将载入家族史册,传为美谈。

500

    此时的小宝果然老成了,不再动辄毛躁,内人却开了口:“你在外面吃饭可以挑自己喜欢的吃,但是在家里就不能这样了。”

    虽然孩子的妈这些话平日时有耳闻,我却觉得有些不对劲,为什麽在外面可以挑挑拣拣随性吃,而在家就要遵守规矩了呢?如果在家已养成不挑拣的习惯,那么到外面怎么会突然变得挑拣了呢?一个人在家和在外面的表现判若两人,这到底是为何呢?

    “不对!不管在外面,还是在家里,吃饭都要一个样,不能挑挑拣拣。”因为批判的矛头直指了“大人物”,所以我特别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能太重,音量不能太大,否则,真理也会因为声音不悦耳而丧失说服力。

    内人默不作声。小宝扭过头来,看了看我,嘟着嘴,抱歉地说道:“哦,我知道了,爸爸。”平日偶尔顽皮的小宝如今变得越来越懂事了,我补充说道:“你在外面挑挑拣拣的,吃相难看,都会被大家看到,那么你刚建立起来的美好形象不就全毁掉了。还有,要是挑拣个不停,吃到好吃的就停不下来,暴饮暴食,万一吃撑了,危害健康,你怎能实现长命百岁的梦呢?”只要我拿形象和“长寿”来说理,酷爱养生的小宝特别能接受。

    饭桌一幕过去已有数日,现在再想起来,我仍感触很大。我不禁联想到福建民间盛传久远的一段俗话,此话从福建简称“闽”字说起,爱自嘲的福建人说,“闽”乃门中趴着一只虫,这个“虫”就是在家的福建人。自嘲归自嘲,爱自嘲的通常不会轻易服输。于是,不服输的福建人接着说,“虫”一旦出了门就能化作一条“龙”。且不去细究“虫化龙”是怎么一回事,按常理,“虫”和“龙”是不可等量齐观的,有着云泥之别,那么一个人在家和出门在外的变化怎会有如此之大呢?在外呼风唤雨的龙回到家还会再缩成唯唯诺诺的虫吗?

    吃相扯上纷繁世象,董事长回家变懂事,不免有些牵强附会,我想多了,扯远了。不作妄想,好好吃饭,那便极好。(完)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